发布时间:2025-11-11
浏览次数:293次
在全球气候变化面临严峻挑战、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之际,一场关于“碳资产管理的战略协同与金融联动”的专题会议11月7日在上海成功举办。作为“2025进博会上海会议活动”议题四ESG与可持续发展边会的重磅活动,本次会议特邀十余位政策制定者、顶尖学者、领军企业及金融机构的决策者,围绕碳资产管理的政策趋势、企业实践与金融创新展开热烈探讨,深入剖析国际碳约束趋势下的企业战略应对,并探索如何通过金融创新工具与市场生态构建,为实体经济绿色转型提供关键支撑。
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SAIF)、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与虹桥海外发展服务中心协办,高金可持续投资研究中心具体承办。上海科技大学教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燕青担任大会主持。
高金创院理事长屠光绍首先致辞。他表示,绿色低碳发展是系统工程,而碳市场建设是发挥市场在绿色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基础。碳市场催生碳资产形态,碳资产入表在促进绿色低碳生态体系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既丰富了企业的资产结构,也使碳资产管理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内容。他围绕“碳资产入表与企业碳资产管理”主题,重点就碳市场催生碳资产形态、碳资产入表促进绿色发展生态体系优化、中国碳资产入表的进展情况、碳资产入表的国际比较、提升企业的碳资产管理能力等五个方面展开具体分享。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刘朝晖随后致辞。她表示,《加快提升本市涉外企业(ESG)能力三年行动方案》印发一年多以来,企业ESG能力提升、市场增效赋能、服务体系优化三大路径同步推进,初步形成了“头雁领飞、雁阵跟进”的良好模式。与交大高金合作的《上海市涉外企业ESG发展报告》近日也顺利完成,她希望该报告能为上海涉外企业的ESG建设工作提供精准导航和实操借鉴,同时搭建起企业、政府、学界之间的沟通桥梁,既为企业传递最新的国际ESG动态和行业趋势,也为政府部门推动涉外企业ESG工作提供实证依据。
随后,刘朝晖与高金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可持续投资研究中心主任严弘共同发布了《上海市涉外企业ESG发展报告》。
严弘代表课题研究方就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解读。报告指出:
在ESG能力建设方面,上海市涉外企业正从基础搭建走向体系深化,信息披露水平稳步提高,并在绿色低碳转型与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优势;
在ESG标准应用与引领方面,涉外企业在“双轨并行”中面临着适配复杂、成本高与能力分化的现实挑战。目前上海正以国际接轨和属地嵌入为方向,构建数据驱动、分级实施的特色ESG标准体系并加快构建由政策统筹、功能区联动、专业服务与国际合作共同支撑的涉外企业ESG服务生态体系。
整体而言,上海涉外企业的ESG建设正从“制度搭建”迈向“能力深化”,下一阶段可通过分层提升、系统协同和数字赋能,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徐鸣一围绕“建设高标准碳市场,引领高质量碳管理”展开主旨演讲。她分析认为,做好企业碳资产管理需把握好三个核心环节:一是做好碳排放管理,开展内部碳盘查,摸清自身碳家底;二是做好碳减排管理,充分挖掘企业碳减排潜力,实现碳减排收益;三是做好碳交易及碳金融,降低企业履约成本,增加企业碳资产收益。而未来要更深层面支持碳资产管理发展,碳市场需要具备政策清晰延续、控排目标明确、推动多主体入市、建立可配额的一级市场、强化风险管理和价格锁定、丰富融资类金融工具、支持跨市场连接、建立分级分类的碳市场信用体系、强化碳能力建设等九大功能,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如何将碳排放管理从政策约束和成本负担转化为创造价值的真金白银,乘势构筑企业的“战略资产”?在随后进行的第一场主题对话中,第一财经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可持续战略总监周旭峰担纲主持,组织四位来自实体企业的嘉宾围绕“应对国际碳约束的战略与布局”主题,就企业开展的应用实践进行探讨交流。中石化碳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陈军,上海紫江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高军,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运营高级经理李滨,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生育新等四位嘉宾分享了企业化被动为主动的应对之策和破局之举,并就具体运营中遇到的困惑和挑战进行了坦承交流。
碳市场的繁荣与碳资产的活跃,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灌溉和创新工具的持续赋能。第二场对话聚焦“金融赋能:构建支撑碳资产管理的市场生态”主题,严弘担任主持,与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庆平、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李瑾、浦发银行总行公司业务部(绿色金融中心)处长李睿、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固定收益客需部副总经理张一凡等四位来自能源科技、交易市场以及金融机构的代表,共同探讨金融如何与产业协同赋能,推动碳资产转化为企业的战略资源,真正成为链通企业绿色发展和价值创造的桥梁。
近百位来自碳交易市场及绿色低碳相关领域的实体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及科技服务行业的领军代表和业界精英出席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