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朱宁教授:金砖银行或成有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良机
发布时间:2014-07-17 浏览次数:5900次
7月17日,《文汇报》刊登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副院长、金融学教授朱宁的采访报道,就金砖银行对中国经济的意义,朱宁教授认为,金砖银行很可能是一个有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机会。他建议,可以尝试用人民币与金砖国家货币直接交易。
 
互助中获得更多“走出去”的机会
专家解读金砖银行对中国经济的意义—— 互助中获得更多“走出去”的机会
 
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五个金砖国家于7月15日正式签署协议,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总部设在中国上海。此次金砖国家还将共同设立一个应急储备基金,规模为1000亿美元。记者昨天采访了北京和上海的多位专家学者,共同解读这家国际性金融机构设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互助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说,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推出是多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黏合剂,必然利于加强合作,促进发展。
 
他表示,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在对发展中国家伸出“援手”的同时,往往也会附加一定条件。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必将简化金砖国家间的相互结算与贷款业务,减少其对现有金融机构的依赖,从而减少对美元和欧元的依赖。按照设立的初衷,金砖银行主要资助金砖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巴西、南非、俄罗斯、印度的基础设施缺口大,在国家财政力所不及时,需要有共同的资金合作,而金砖银行将优先考虑对金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
 
白明认为,这个过程中,接受扶持的一方会充分受益,缓解资金瓶颈,带动就业等。对中国而言,有可能通过成为项目承包商,从中得到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的机会,包括带动钢铁、水泥等部分产能的消化。这是一个典型的互助结构。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权衡表示,设立金砖银行,等于搭建了一个促进金砖国家进一步加深合作、共同发展的平台,有望为新兴市场国家在基础建设方面提供融资便利和资金支持,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要知道,基础建设的投资总额往往非常大,回报周期又相当长,私营部门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需要在国家层面上予以保障。而支持成员国及相关国家的基础建设将是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可以发挥的一大重要功能。”权衡指出,在城镇化,以及机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已积累了大量经验和优势。相对而言,巴西、南非、俄罗斯、印度的基础设施缺口很大,市场需求受制于融资瓶颈。因此,金砖银行可以推动这些国家的基建项目,这也是分享中国经验的好机会,与中国“走出去”战略相符合。
 
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剑平表示,五个金砖国家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在金融改革上也几乎都处于从“半开放”逐步迈入“全开放”的过程中,需要同步接受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的考验。通过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及1000亿美元的应急储备基金,将成为五国联手协作抵御金融波动的有效机制,一旦成员国出现资本外流、债务危机等金融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提供紧急资金融通,“从目前来看,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之间发生的不匹配很难依靠一国之力来彻底解决,通过携手建立应对风险的有效跨国乃至跨洲的协调机制,相信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在准备金份额、贷款原则、金融风险跨区域监管、货币汇率协调等方面都将探索出一条新路”。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认为,在中国出口产品和劳务输出的过程中,可以在新兴市场国家很自然地使用人民币。因此,金砖银行很可能是一个有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机会。他建议,可以尝试用人民币与金砖国家货币直接交易。同时,在金砖银行运营中,中国可以用人民币向其他金砖国家或新兴市场经济体进行贷款。
 
有关专家还指出,金砖银行的成立,将给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分散风险提供一个重要的渠道,同时,把资金投放到更需要的国家和地区。另外,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拥有生产新兴国家基建需要的各种设备和基础产品的能力,可以提供出口。

互助中获得更多“走出去”的机会


活动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