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八届上海市金融硕士学位论文征集活动结果正式公布,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金融硕士(MF)项目再传捷报——由项目学术主任李祥林教授亲自遴选、推荐的3篇FinTech方向学位论文全部成功入选,认定为达到金融硕士学位论文入库标准。这一成绩不仅彰显了高金MF在金融领域的学术厚度与实践积淀,更是项目在专业化培养、卓越教学与学术引领力的又一有力印证。
本次征集活动由上海市金融专硕教指委于2025年6月组织发起,旨在引导、鼓励应用型学位论文写作,并突出论文的实践性。评审采用匿名方式进行,从选题质量、理论与方法、数据与素材、现实价值与写作水平等维度进行严格评估。来自全市多所高校的数十篇论文参评,最终仅20篇脱颖而出获评入库。高金MF金融硕士项目选送3篇均成功入选,成绩斐然。
聚焦关键议题与前沿领域
根据评审要求,本次送选论文均来自于高金MF2024届,三位同学在校期间学业成绩优异,学术能力突出。其论文选题立足金融行业中的关键议题,涵盖研究融合前沿技术与金融理论。
其中,金可乔同学的《基于TimeGAN的金融场景生成与期权定价方法》,聚焦于期权定价中金融场景模拟的关键问题,创新性地引入TimeGAN模型,通过时间序列生成对抗网络TimeGAN生成金融场景以替代蒙特卡洛模拟法的前向模拟步骤,对生成的收益率序列进行风险中性调整并转化为价格序列,再基于蒙特卡洛期权定价方法对每条路径的损益值折现后取平均值,得到期权的价格,提升期权定价的稳定性与准确性。该研究突破了传统模型对数据分布与参数假设的限制,提出了兼具前沿技术与实际适用性的“TimeGAN-MC”定价框架。论文实证部分以上证50ETF期权为案例,验证了模型在复杂金融场景中的实际表现。
李泽霖同学则关注到《A 股市场的专利关联与股票收益传导》,以创新视角切入,基于专利文本构建“专利关联动量”指标,揭示了企业间技术关联对股票收益传导的潜在机制。研究通过多种实证方法验证该指标在A股市场的有效性,特别是在低关注度企业与国企中表现尤为显著,填补了A 股市场专利关联动量研究的空白,同时拓展了专利数据在因子投资与资产定价领域的应用边界。
杨潇同学将焦点集中在《中国国债期货收益预测的研究——基于线性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构建了涵盖包括技术因子、宏观经济因子、其它大类资产走势因子、市场资金利率因子、新闻情绪因子在内的预测因子体系,其中创新性引入ChatGPT对新闻内容进行情绪量化,提出新型“新闻情绪因子”。研究系统评估了六种主流模型在不同国债期货合约与时间跨度下的预测表现,发现 XGBoost模型在收益预测中展现出最强的稳定性与实用性,并基于模型结果设计量化交易策略,取得优于基准的表现。
专业引领 持续打造全球顶尖硕士项目
高金MF金融硕士项目作为高金旗舰项目,始终坚持以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为办学特色,并与时俱进不断迭代课程方案,致力于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素养、系统的思维框架与批判性分析能力、敏锐市场洞察力、且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复合型金融人才。此次送选毕业论文集体入选市级优秀论文库,正是这一高质量人才培养成果的又一重要体现。
这一成果背后,亦离不开高金一流师资团队的全程指导与倾力支持。学院现拥有覆盖金融、会计、管理等不同学科的80余位来自全球的顶尖师资,在科研、教学、实践领域成绩裴然;学术教授和实践教授的强强联合,让学生不仅能够收获最前沿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能真正从市场需求出发、立足实际、直面行业问题,实现在综合能力的快速跃升。此次,三位优秀论文的指导教师,均为高金MF项目核心课程的主讲教授,他们教授了涵盖金融基础、C++编程与金融科技、金融工程、机器学习、证券分析与估值、数据库及其应用、数值方法等课程,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深受学生欢迎。
其中,实践教授殷志浩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拥有十余年华尔街从业经验,专注于衍生品领域的研究。回国后,先后担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数量分析部门(国内券商首个内部量化部门)负责人、中金基金总经理,并曾合伙创立灵均投资。其开设的多门课程为FinTech学生打下了量化和金融工程方面的坚实基础。黄秋实教授主讲证券分析和估值等课程,最近学术成果在国际会议上获得诸多奖项,并于近期获评为高金青蓝学者;资超教授则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均有突出表现,曾两次在国际顶刊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发表成果,研究论文多次入选诸多国际一流学术会议。
三位校友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出色的创新能力,如今也在国内外顶尖金融机构持续精进,不断拓展,充分体现了项目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相结合的育人成果。金可乔现就职于JP Morgan中国量化团队,专注于衍生品定价和对冲风险;杨潇加入国内头部券商,投身FICC业务条线,深入参与相关研究;李泽霖则入职永赢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担任研究员,继续探索更广阔的金融实践之路。
未来,高金MF项目将坚持初心、持续创新,进一步优化培养体系,完善从学术培养到职业发展的全过程支持,拓展并深化国际合作与业界链接,整合全球优质教育资源与本土前沿金融实践,为推动中国金融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卓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