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索企业高质量发展新未来 第六期“高金-紫江大讲堂”举行

9月24日下午,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简称“高金”)与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简称“紫江”)联合主办的第六期“高金-紫江大讲堂”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办公厅举行。本期大讲堂主题为“‘碳’索未来:碳交易机制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原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常务副主任、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创会秘书长、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理事长李怒云博士和高金学术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可持续投资研究中心主任严弘教授分别发表主题演讲,十余位来自碳交易市场相关领域的代表汇聚一堂,分享各自的实践经验,探讨当前背景下中国碳市场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交流如何提升企业绿色价值的洞见与思考。

高金执行院长、会计学讲席教授、可持续投资研究中心理事长程仕军教授代表高金致辞。

他表示,在紫江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高金-紫江大讲堂”系列活动迄今已经顺利举办了六期,与会的相关各方围绕双碳战略、新能源、农业科技、未来健康、新材料等重大时代命题和社会热点话题展开多层次、跨行业的深度研讨,引发了业界和学界的积极反响。

本次高金与紫江基金会联合举办碳交易机制专题研讨会,希望也能够借助各位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的集体智慧,直面企业实施绿色转型中碰到的难点痛点,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和市场的有效结合,引导企业逐绿而来,因绿而兴,实现绿色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作为中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和林业碳管理工作的开拓者,李怒云围绕《碳市场和自然市场机制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重点介绍了国内外碳减排机制、林业碳汇交易规则、生物多样性信用及近些年她和团队在自然市场领域取得的成果。

她指出,碳汇是典型的生态产品,碳汇交易是各地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重要手段。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融资需求的增加,利用碳汇项目的开发模式,尽可能将其他生态产品如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社区发展等融入其中,生产具有多重效益的碳减排标准产品并促进其交易,已成为发展趋势。为此,她和团队成员发布了自愿碳减排标准体系(GVER),开展生物多样性信用的研究并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融资。

李怒云最后强调,自然市场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生态碳汇和生物多样性信用等是自然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加强,市场化的生态融资机制逐渐兴起,中国自然市场也应运而生。多重效益碳信用及生物多样性信用市场机制,是政府生态保护补偿的有力补充,也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

严弘教授结合高金可持续投资研究中心近期开展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现状与展望》专题研究,与在座听众进行了交流分享。

数据显示,中国8个地区试点碳市场的碳排放量与非试点地区相比显著减少,碳质押贷款、碳远期等金融工具也得到了常规化应用。全国碳交易市场已跃居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不过其交易机制、价格发现功能、成熟度等与欧盟市场相比尚有很大差距,碳金融实践也相对缺乏。他表示,随着覆盖主体的进一步扩容和交易机制的日趋完善,将有效引导企业在低碳技术方面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业务结构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进而促进整个低碳产业链的形成与完善。

针对目前存在的碳价形成机制不够市场化、覆盖范围有限、分配机制尚未成熟、碳数据精准度不足等问题,他建议可通过市场扩容、完善碳排放数据治理、推进有偿分配、促进减排政策协同、加快国际接轨等多种手段并进,助力中国及全球绿色减排目标顺利实现。

主题分享结束后,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董事、原海南国际清算所首任董事长姚浩先生担纲主持,组织引导现场嘉宾围绕“碳交易机制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进行圆桌讨论。

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谢晓敏,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设备部主管钱岚,巴斯夫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运营)单雪菲,国泰君安证券碳金融业务负责人仝岩,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秘书长陈元哲,上海市浦东新区新能源协会会长熊健,麟碳咨询创始人刘瑶,上海鑫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高伟杰等嘉宾代表,分别结合所在机构在开展绿色低碳减排过程中采取的创新举措、面临的困难挑战和实践得失进行了探讨交流;绿色技术银行研究院院长倪受彬、高金可持续投资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洪海还分别就全国碳市场交易主体范围、中外碳市场交易模式等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严弘教授对活动进行最后总结。他感谢各位分享嘉宾带来了从自身实践总结得出的丰富经验和真知灼见,让大家对碳市场的全景及目前存在的困难、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比较全面和清晰的认识。高金可持续投资研究中心会后将汇总大家反馈的意见并结合中心正在开展的课题,力求形成相关政策报告,为政府有关部门在推进碳市场交易机制进一步市场化建设方面提供参考建议,使企业真正从绿色低碳中获利获益,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活动由高金可持续投资研究中心负责承办,高金MBA责任金融家俱乐部提供支持。作为活动联合主办方,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琳女士出席活动,与来自碳交易市场相关领域的50余位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共同聆听了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