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慈观:把伦理纳入金融
发布时间:2016-04-27 浏览次数:24093次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后,各界人士都陷入深深的反思,学者更指出不是一场普通的经济危机,更反映了金融机构的伦理建设不足,未能针对社会所加诸的责任范畴,建立相应的组织责任管理制度,做出伦理抉择,并采取伦理行动。

金融危机所引发的讨论和思考,逐渐让“金融伦理学”(Finance Ethics)这一新兴领域受到关注,包括沃顿商学院在内的欧美知名大学也着手开设相关课程,但中国校的准备仍嫌不足,能设立专业金融伦理学课程的还真屈指可数

2015年被誉为“两岸三地金融伦理学之首”的邱慈观正式全职加盟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以下简称“高金”),这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金融学博士的研究领域独特,横跨金融学与伦理学两大学科,涵盖了普惠金融、金融伦理学、责任型投资、绿色金融和企业社会责任等范畴。作为大中华圈这些领域的开拓者,邱慈观为这所“金融黄埔”引入伦理与金融相互融合的学术理念和思维。



结合金融与伦理

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金融专业人才一直是高金所恪守的办学宗旨,为此学院创建初期就决定要开一门金融伦理相关的必修课,却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执教人选,因为课程不能以虚化金融的方式泛谈伦理,这不符开设初衷,亦难引起学员共鸣。反之,它应将伦理与金融作整合,从一个融通角度,看金融理论与实务所涉的伦理问题。唯有如此,这门课才能与高金的其他核心课程兼容并蓄,具整体一致性。

多方,被封为"两岸三地金融伦理学之首"邱慈观,一次受邀到高金做讲座。当时她以金融业的环境责任为旨,分析项目融资涉及的间接责任,内容前沿,说法生动,讲毕即被学员层层包围,要求多加几场。自此,她便与高金,初仅兼课,后才全职。

邱慈观在金融伦理学领域声誉卓越,与其个人经历有关。她哲学本科毕业后,续读博士,专攻应用伦理学。在该领域教了几年书后,她拟向“形而下”世界发展,于是再念金融学博士,其后在企业任职、大学任教,重点落在投资及财务领域。离开伦理学时,邱慈观以为自此与"旧爱"别过,不再相干。岂知生命中有缘者必重逢,当外在环境改变,金融伦理学兴起时,她竟有机会将旧爱融入"新欢",涉入新领域的开发。

事实上,能开出金融伦理学课程的商学院,全球仅几间。近二十年,欧美许多知名商学院都开了商业伦理学(Business Ethics),课程重点落在一般性问题,如企业社会责任、供应链人权、信息批露与营销伦理等。这些议题虽重要,但与金融关系不大,难引起金融学者的专业关怀,也难与公司理财、对冲基金等金融学系的核心课程,做出完整结合。

金融伦理学彷佛是为我量身定制的”,邱慈观曾笑称其中两门学科都有专业门槛,一般学者难以兼通。以伦理学言,它是人类最古老的学问之一,中国从孔子、西方从亚里士多德就开始研究,历经中世纪乃至近代,产生许多学派及不同看法,需要相当的训练才能入门。不过,倘拟把金融学及伦理学作融通,最难入手处在于两学门的预设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不同、思维模式的不同。伦理学看的是应然世界,讨论"应然"ought to be)的问题,而金融学看的是实然世界,讨论"实然"being)的问题,两世界间的连结存在着本质上的困难,需透过多重思辨转折,才得以融通。

约七、八年前,当邱慈观首次在台湾的中央大学教这门课时,甚至找不到合适的教科书。于是她和另两位教授组成读书会,定期聚会,共同开发教材,并设计科研项目,邀研究生加入,有计划地一步步推动。当然,这期间国际金融界也发生不少变化,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了更多金融伦理相关的反思,也激发了更多学者研究。另外,全球第一本完整的金融伦理学教科书(Boatright编辑、Wiley出版),终于在2010年出炉。

教学反思

邱慈观有教学热忱,长于课堂互动,深受学员爱戴,教学评分极高。多年来她一再获得肯定,带来许多奖项,甚有五年连续获奖记录。特别是,她教本科生时,学生把金融伦理学评为"最难忘的大学课程",令许多开热门课的教授不解,何以冷门如伦理者,竟能缔造佳绩?

对此,邱慈观以两点作说明。首先,以学员对"伦理"两字先入为主的谬思看,年轻学生谬思少、污染程度低,较易启发,这情况早被认知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所肯定。譬如,两组人同时接受伦理教育,一组是尚在警官学校就学的学生,另一组是入社会多年、惯于受贿的警官。当把伦理教育的效能作比较时,研究结果指出,前组的学习功效远优于后组。换言之,大学生的同理心尚未被弊习所遮闭、对新知识的探索欲也较强,倘教授此时能适时播种,引导正确的思考模式,则对其日后生命会产生较大影响。

邱慈观曾一学期连续十八周对本科生教金融伦理学,透过不断地启发与形塑,随着课程进展,她发现学生逐渐从初时的迷茫,转为专注、思索、振奋,其间凝聚了光热,最后散布整个教室,挡都挡不住,令人动容。这种对学生的影响,是教授能有的最大鼓励与肯定。

当然,当授课对象是较年长的实践者时,教学方式与课程设计须作调整,视学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课时等因素而定。依邱慈观看,两小时的迷你课程最难设计,与许多人对伦理的偏差看法有关,认为它约束禁捆,带来难以承载的压力。此时,如何绕过学员先入为主的看法,端出正确概念,再引发新思维,就成了教授莫大的挑战!

课程设计

设计课程时,邱慈观会顾及金融伦理学的层级、关切重点及主要议题等三方面。

首先,伦理学的层级可分宏观层(macro-level)、中观层(meso-level)与微观层(micro-level)。宏观层是系统层级,关乎某文化或某国家的伦理标准与价值体系,其中涉及法律系统、社会规范及认知模式三项机构因素。中观层是组织层级,关乎某法人组织(如企业)的伦理标准与价值体系。微观层是个人层级,关乎某人的伦理标准与价值体系,此处又分一般伦理(如德性伦理)及专业伦理(如CFA的专业行为标准)两种。

较完整的课程设计,应将三层都纳入,但至少需要五十个课时。高金的课时少,增加了课程设计的难度,故教授须界定优先顺序,甚至放弃某些议题。邱慈观把重点放在中观层,探讨作为组织的金融机构,所面对的伦理标准与价值规范,及所产生之相应的组织行为。

其次,伦理标准是社会对金融机构的预期,其具体内容依时代而演进。邱慈观强调这点,故课程重点落在"ESG"关切,包括环境(E)、社会(S)与治理(G)三种。E涵盖可持续发展、气候变迁、森林流失等议题,S涵盖金融隔离、人口结构改变、供应链劳工标准等议题,G则涵盖监督效能、理事独立性、高管薪酬等议题。这些议题为全球跨政府组织、各国政府、公民社会团体及媒体等所重视,形成金融机构须面对的风险因素。在此背景下,各组织须采取回应措施,才能被社会认可、获取存在的正当性。

第三,就金融机构采用的ESG响应模式来看,融入型模式(connected mode)是目前国际主流。亦即,金融机构从一种整体角度,把ESG责任与其(银行、投行、保险等)核心业务及专业职能作整合,透过组织改造与制度建立,主动地、积极地掌握ESG契机,开发具体的金融商品与服务,以降低ESG风险。

金融机构这种化风险为商机的历程,涵盖组织伦理学习、组织改造及组织制度建立等维度。组织学习涉及金融机构对ESG的伦理认知,及其后的伦理抉择与伦理行动。当组织要采取ESG伦理行动前,须先确认自己有所需的专业职能,涉及相应部门的筹建、专业人才的培育、监督单位的成立等,这些与组织改造及制度建立有关。例如,德国安联集团就建立了ESG专职部门,其下有Allianz4Good这个单元,负责具体的伦理措施,包括筛选交易(是否符合ESG标准)、开发有ESG效益的金融商品与服务等。该集团近几年在非、亚等洲,针对中低收入户推出的微额保险产品,如丧葬险、指标型气候险等,正是有社会效益的金融商品,也表示它在建立了相应制度后,能把组织的ESG责任化为具体商品。

针对前面提到的Finance Ethics: Critical Issu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一书,邱慈观表示,它依金融理论、金融市场、金融服务、金融管理这四个领域归类,分析各领域的伦理问题,共收纳了三十多篇学术论文。譬如,针对金融学的伦理意涵、金融市场的公平性、对冲基金的伦理、金融业者的行为标准等议题,该书都有专文探讨。倘未来在高金开授进阶课程,她会依该书方式拟订课纲,并纳入更多学术论文。

深化普惠金融

邱慈观著有《公司治理》、《商业伦理》等书,并在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等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内容多与金融伦理相关,包括微型金融(microfinance)等,研究成果颇丰。

微型金融又称普惠金融,英文由microfinance两字组成,前者关乎针对的客群,后者关乎提供的商品与服务。更具体地,它以社经金字塔底部的弱势群体为对象,如小农户、小商铺主等。他们收入低,现金流不规则,更因拿不出薪资证明及可抵押资产而遭银行摒除,以致未能获得充分的金融服务。

微型金融的历史虽久,发展脚步加快却在近十年,与行业开始商业化及正规金融机构的涉入有关。如花旗银行、瑞再保险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渐在微型金融领域展露头角,发挥多方功能,或导引资金,或开发产品,或接触客户。传统的微型金融机构都位于开发中国家(如印度、肯尼亚),专业能力不足,欠缺国际视野,也面临产品开发瓶颈。正规金融机构涉入行业,形成极好补充,不仅丰富了产品与服务范围,也使产业价值链更趋完善。例如,微型金融行业从原有的贷款,衍生出微额储蓄、支付服务、无网点银行等,近几年更迈向微型保险、微型租赁等,类别更迭创新,依客户需求而不断地变革、多元化。

为了解正规金融机构何以涉入微型金融,邱慈观启动了一个科研项目,以三十四国的112间组织为对象,透过其可持续发展报告书,从2008年起持续追踪五年,迄2012年止。她基于机构论及资源基础说,利用前者指出的法律系统、社会规范与认知模式等三项因素,及后者指出的责任承担模式与国际运营范围等两项因素,来分析各组织在微型金融供应链里的参与强度。由于该研究的理论基础强、数据汲取难、视角有高度、结论富深意,以致论文投稿后,今年八月立即被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所接受,连一次修改都未被要求。

探讨中国微额贷款的一个科研项目,则把邱慈观带到"山巅水涯,社会圈外"。她笑说,这八个字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的书名由来,与生长于都会地区的她,原本不太相干。但中国最欠缺金融渠道的弱势社群,包括五十五个指定少数民族及农村老化人口,偏偏住在山巅水涯。中国欠缺正规金融渠道的成年人口,依统计仍有两亿五千万名,但迄今国际上仍欠缺以此为题的学术论文。为了解金融隔离的现况,这两年邱慈观远赴陕西、宁夏与青海等地山区,透过结构式访谈收集数据,以期能填补中国普惠金融研究的空白。


建构CSR数据库

邱慈观的另一研究领域,涉及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不熟悉该领域者可能认为CSRESG无关,但邱慈观强调,ESG是目前CSR的重点,其中有普遍关切与产业特有关切两种。金融伦理学侧重金融业的ESG关注,如金融隔离,这是金融业独有的问题,须由它来解决。普遍关切则各行业都需面对,无一可免,譬如环境保护。

学者做CSR实证研究,如探讨企业ESG行为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时,须利用相关数据。但目前仅英、美等少数国家,成功地编制了CSR数据库,因这有赖于其他基础建设,包括政府相关法规的完备性、社会监督的落实、企业揭露的质量等。这些建设在新兴国家普遍不足,产生数据汲取瓶颈,也使国际上的CSR研究以欧美为主,其结论未必适用于新兴国家。

然而,邱慈观却克服困难,以台湾为对象,建构了新兴市场第一个CSR数据库。更具体地,她分析世界上的几套标准后,剔除了不适于新兴市场者,得出一套汲取CSR数据的合宜标准并具体项目,有系统地用于台湾三百间上市公司。目前库中有(2008年至2012年)四年数据,涵盖环境、气候变迁、人权、劳资关系、慈善、治理等七个维度,各包括政策、披露和绩效三面向,合计共两百多个变量。

利用该数据库,邱慈观已完成两篇论文。第一篇以利害相关者说为理论基础,探讨影响CSR揭露的因素。该文已登在国际期刊,实证研究部分正使用这数据库的数据。第二篇以建构CSR数据库为旨,探讨CSR的理论构面、可衡量性、数据库的建构及其有效性问题。邱慈观另有一篇工作论文,探讨CSR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其中部分数据亦源于这数据库。

邱慈观与丈夫

回归先祖居地

邱慈观祖籍浙江湖州,外高祖业盐,曾任江浙两省盐商公会理事长,业余有文人雅兴,能诗词,好收藏,纂金石古玺古器图书三十余种,其中一些迄今仍收藏在上海图书馆善本书室。她曾祖于清末移居上海,祖父及父亲都出生沪市,父亲还是交大老校友, 1949年才迁居台湾。因家中长辈都讲上海话,邱慈观对吴侬软语很熟悉,她笑说,早年陪父亲返沪,老人家一口老派上海话,赢得满堂喝采,真应了贺知章的唐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邱慈观对上海情感特殊,其中包含了对祖先的恭正敬思,及对原生家庭的温馨记忆。多年来这份牵念伴随着她,不断地引导她重返先祖世居的都市,续前缘,求发展。当然,这情况亦适用于邱慈观的手足及堂兄弟。现任张江高科技园区中芯国际(纽约证交所上市公司)首席执行官的邱慈云,正是她家族中另一个出生台湾、扬名国际,其后重返祖籍地的例子。

闲暇游于艺文

邱慈观自幼学画,有多年艺术技巧训练,后来她虽在其他专业发展,艺术喜好却一如往昔。她曾兼任大学博物馆馆长,工作内容包括规划校园空间、争取艺术捐赠、统合展览布策等。这职务她兼了十年,学了许多博物馆管理实务,收获丰硕。她甚至为学校争取到多件十八世纪日本浮世绘作品,盖了专业典藏空间,还与艺术史教授合编了一本相关书籍。

邱慈观又好古文,多所涉猎,览诵之余,更融会贯通、勤于习作,文字驾驭力卓越。但她表示,写作很花时间,除了要有内容外,更须致力于构思,细细铺陈,步步推进,高低起伏需经安排,才能写得引人入胜。近年因工作忙,她几无暇以散文遣兴,但朋友知道她笔巧,有时仍来求文,特别是现代人不善长的追思文。近两年她的几篇出色雅文,还涉及中国古人所精的人物品评,竟都出于这种情况!

邱慈观更如《论语·述而篇》所云,"据于德,游于艺",把专业知识与通俗文体作了巧妙结合,成了《陆家嘴》金融杂志的专栏作家。这"大哉论"系列,每月一论,所论虽与投资有关,但重伦理、讲责任、有实践。该系列迄今已有农民工的金融世界、剔除法选股、微型金融、影响力投资等多篇,篇篇精彩,字字珠玑,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