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
教育背景:
博士学位:西北大学管理经济学和决策科学,1987
硕士学位:俄勒冈大学数学系,1983
学士学位: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1982
研究领域: 公司金融、宏观金融、组织和制度经济学。
张春 : 推进供给侧改革去产能的三点建议

5月20日,《浦东时报》刊发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张春的观点文章。对于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张春教授给出三点建议,人员安置应坚持财务救济与技能培训并重,兼并重组应鼓励但要尊重市场规律以及理性看待不良贷款增加。

推进供给侧改革去产能的三点建议

5月9日,《人民日报》再度刊发“权威人士”关于中国经济的访谈,文章对包括经济形势怎么看、宏观调控怎么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推、预期管理怎么办、经济风险怎么防在内的五大问题做了详尽解析。而对于供给侧改革的定位,权威人士在访谈中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往远处看,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对于供给侧改革去产能,我们尝试提出一些建议。

人员安置应坚持财务救济与技能培训并重

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经济发展,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在去产能、淘汰“僵尸企业”的过程中,也必须以稳定为前提,重视随之产生的职工安置问题。

处置“僵尸企业”,不可避免会影响到部分企业职工的就业,政府有义务做好受影响职工的生活保障,做好“托底”工作。

据了解,中央政府设置了1000亿元专项奖励资金,用于解决去产能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可见决策层对此已有共识。这项工作的成本确实不低,不过将劳动力从无效的生产部门剥离出来,转而投放到服务业等能够产生新价值的部门去,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大局是有益的。因此哪怕需要投入的资金更多一些,也是值得的。

而专项资金的使用也要讲究效率。通过财政补贴给一部分下岗工人最低生活费用,做好生活保障非常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适龄工人做好再就业的新技能培训,寻找新出路,使他们的劳动力能够产生新的价值。

兼并重组应鼓励但要尊重市场规律

对于本轮处置“僵尸企业”,中央提出要“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从操作层面来看,我认为有两个前提。

第一,被兼并重组的企业,其资产和资源必须仍具有一定价值,而且对并购主体来说存在进行资源与资产整合以提升企业经营效益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对并购主体来说,通过低成本的并购,获得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或资产;对“僵尸企业”来说,通过并入并购主体成为其新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可以有效解决原来的经营困难问题;对于社会来说,也能有效解决员工安置问题。对于这类兼并重组,确实应该从财政、金融和政策角度给予大力的鼓励和支持。

第二,应充分发挥市场的矫正作用,通过公平和优胜劣汰机制,让已不具备兼并重组价值的落后产能彻底出局。要警惕行政力量的干涉,尤其要防止出现优质企业在行政命令的压力下,以拉郎配的形式兼并不具价值的“僵尸企业”,这不但无法达到有效帮助去产能的目的,甚至可能导致优质企业效益下滑,背离去产能政策的初衷。

在这两个前提下,充分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重组兼并,不但能帮助化解去产能过程中产生的“阵痛”,也能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并购交易提供良好的机会,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

理性看待不良贷款增加

在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的过程中,从表面上看,似乎会增加银行的呆坏账,其实不然。

应理性看待所谓清理“僵尸企业”后产生的呆坏账。“僵尸企业”享受着优惠的金融资源,但却无法产生效益。清理它们,只不过让这些本就已经存在的金融风险由隐性变成显性而已,并不增加风险总量。而长痛不如短痛,暴露这些隐性的呆坏账,能够及时制止金融资源继续流向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部门,事实上不但不会增加银行的呆坏账,反而有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长远健康发展。

另外,面对已经暴露的呆坏账,银行和地方政府都应实事求是,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在行政命令下发放贷款引发的不良贷款,政府应该担责。而由于银行监管问题引发的坏账,银行也要主动消化,从而腾出一部分金融资源来支持有活力、有效益的新部门,推动和促进供给侧改革的实施。

【原文链接】推进供给侧改革去产能的三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