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FT中文网发布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吴飞的观点文章,他在文中指出,从纳斯达克推出后市场的变化来看,“去散户化”并不意味着对散户的驱逐,而应该达成散户与机构投资者双赢的局面。
不少人,特别是不少中国的中产人士,对于科创板更是满怀期待。原因无他,随着2018年资产新规的落地,“资产荒”的言论不绝于耳。而科创板的推出,至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投资品类,让中产们闲置的资产有所去处。不少人甚至期望,科创版的推出,将会提供像2013年创业版一样的“盛宴”。
被冠以“中国版纳斯达克”称号的科创板和美国的纳斯达克究竟有哪些相似之处?“中国版纳斯达克”对于普通散户而言又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能从纳斯达克设立前后美国投资者结构的变化历程中借鉴到什么呢?
科创板VS纳斯达克
基于多维度分析,科创板与纳斯达克确有相似之处。
纳斯达克设立于20世纪70年代,那正是美国技术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期,一批高新技术类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硅谷”正是诞生于那段时间。回想当初,美国充斥着浓浓的科技创业氛围。而这正是日后美国发展的基石。
但就当时而言,由于达不到纽交所对于盈利以及收入的上市门槛,许多有融资需求的高新技术企业被资本市场拒之门外。显然,美国市场十分看中这些高新技术企业。为了让更多中小企业能够上市融资,纳斯达克应运而生。
科创板的诞生,与纳斯达克有异曲同工之妙。近10年,中国的互联网大潮孕育出了一批以阿里巴巴、腾讯等为代表的优秀的科技企业。但由于A股同样设置了对于盈利、收入等要求的制度原因,国内资本市场只能将这些优秀的企业“拒之门外”。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美团点评等优秀的科技型企业,都选择了纽交所或者港交所作为上市的地点。
科创板的推出,放宽了主板以及创业板对于企业盈利的硬性要求。从今往后,科技型公司在成长初期需要庞大的研发费用、盈利时间较长等问题,不再成为融资的绊脚石。毫不夸张地说,科创板的推出让更多的初创型科技公司有了在A股上市的可能。
从面向对象的角度,科创板也与纳斯达克极为相似。纳斯达克以高新技术行业为主,包括软件、计算机、生物技术、通信、互联网科技等。而根据上交所发布的科创板指导意见,科创板主要欢迎六类企业,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
从上市条件和审核制度的角度,科创板采用的标准也和纳斯达克相类似。两者均采用多套标准衡量申请上市的公司,并且都将宽进严出的注册制作为审核制度。
纳斯达克是美国散户的辛酸史
纳斯达克的推出对于市场以及融资方而言,无疑是场“盛宴”。但是对于投资者特别是散户而言,却有可能是场灾难。纳斯达克的发展历程直接或者间接地见证了美国一大批散户的消灭。
美国在1950年之前,基本都是散户的天下,散户持有流通股的市值占比曾高达80%。尽管散户在70年代纳斯达克推出时持股比例已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70%以上。70年代至90年代,科技企业的爆发使得纳斯达克指数始终稳步走高,维持到90年代中后期,之后纳斯达克市场开始走向非理性繁荣。与互联网相关的股票受到投资者大力追捧,股价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其盈利增长的速度,估值泡沫化现象严重。到了90年代后期,科技股的市值占比从90年代初的7%左右升到了90年代末的35%以上。
但是泡沫终将破灭。互联网股泡沫的破裂在2000年3月开始,纳斯达克指数在30个月内暴跌75%,互联网指数跌幅达90%,很多个股跌幅在90%以上。时至今日,纳斯达克指数仍未收复当年互联网泡沫创下的5132.52的历史顶峰。
与暴跌对应的是散户数量的急剧下降。海通证券2018年研报显示,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市值占比高达93.2%,个人投资者持有市值占比不到6%。
毫无疑问,科创板推出时的中国股市也是一个散户市场。上交所2018年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17年底,从持股账户数看,沪市投资者为1.95亿人,其中,自然人投资者1.94亿人,占比超过99%。然而,从持股市值看,自然人投资者持股市值仅占总市值的21.17%。中国股市散户主导主要指的是,沪市中个人投资者贡献了82.01%的交易额。虽然散户贡献了相当于机构投资者5倍的交易额,却只赚到了不足机构30%的盈利。
中国的中产散户也消失吗?
如今美国股市的情况,会在若干年后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再次上演吗?
纳斯达克方面,2000年前后科技股被爆炒之后的暴跌,使得很多散户的资产归零,被迫退出市场,这是美国散户消失的原因之一。而归根究底,散户对于科技股的追捧是导致泡沫的主要原因。中国的散户也在翘首以待科创版市场的推出,希望在中国产业升级转型的大环境下,中国高端科技公司的题材也会被炒起一波行情。但是,这美好的愿望,是否也潜伏了不可预知的风险?
其次,作为创新机制的设计,科创板采用和纳斯达克相类似的审核制度,也就是宽进严出的注册制。注册制的推行意味着可能出现不少退市的股票,个股踩雷、散户被消灭的几率急速提高。仅2013年至2017年5年里,美股就有1438只股票退市,远高于A股的27只。从1950年到现在,美国已退市企业的数量将近一万家,而现存的上市公司也就是一万多家。如果注册制执行到位,同样的情形也极有可能在A股重现,而散户很难具备鉴别能力,这部分投资的资金只能交给机构打理,自己退出市场。
同时,纳斯达克推出的同时,一大波的机构投资者开始进入市场。美国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共同基金行业的兴起使得大量的养老金、共同基金机构投资者入市。通过养老金计划,普通老百姓可间接参与股市,还能延迟纳税,省心省力。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具有团队、专业等优势,且资金量大,个体散户单兵作战很难与其抗衡,很容易沦为待宰羔羊。这毫无避免导致“去散户化”。可以说,科创版的推出同时也将吹响了中国式机构投资者集团军的集结号。
中国散户怎么办?
虽然科创板在很多方面都和纳斯达克十分类似,在上市条件和审核制度、交易规则上,仍有不少差异。
对于投资者而言,科创板的所有创新之举都意味着新的挑战。注册制、最低资金需求、涨跌停等制度上的创新,无论是投资门槛还是投资难度,使得科创板的操作难度都将远高于主板、中小板以及创业板。这意味着,个人投资者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专业的投资机构。
事实上,中产阶层避开专业理财顾问这一传统的想法正在发生变化。笔者与嘉信理财共同研究的《2018年中国新富人群财富健康指数》(下称《财富健康指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中,中产人士使用过的金融服务产品中,专业的理财顾问这一选项的选择比例较上一年有所提升,使用过的比例从38%上升至了44%。而提供更专业的投资决策建议、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是最为常见的选择原因。
科创板推出释放的积极信号,对于专业机构而言无疑是场盛宴。但是对于个人投资者,挑战远大于机遇。从纳斯达克推出后市场的变化来看,“去散户化”并不意味着对散户的驱逐,而应该达成散户与机构投资者双赢的局面。在这一过程中,散户们也需要作出一些理念上的改变。或许散户在经历过主动自愿投资机构产品、信任“专家理财”的过程后,才能迎来真正属于散户的盛宴。
学术活动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