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欣
教育背景:
博士学位:明尼苏达大学金融学,2005
学士学位: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1996
研究领域: 会计与资本市场,公司财务,证券投资策略。
陈欣 : 【中国证券报】三聚环保可能存在关联交易及未披露事项

5月27日,《中国证券报》刊发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会计学副教授陈欣的采访报道,他指出,公司公开信息里,如日常公告中对上述方面披露非常不完善,披露很少甚至没有披露。如果项目亏损,这里面就存在一定的风险。 

独家:三聚环保董秘逐条回应媒体质疑 其他方回应表示仍然存疑

“神雾掐架”的故事还没结束,5月26日,曾被王亚伟重仓的环保明星股三聚环保又遭到媒体质疑,下午重挫跌停。

5月26日午间,媒体刊发了《三聚环保百亿合同之谜》、《三聚环保探疑》等相关报道,质疑公司重大合同背后的客户实力存疑,部分合同执行进度与披露的信息不符,一些客户的高管名字屡屡与三聚环保相关人员名字重合。对此,三聚环保董秘曹华锋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进行了独家回应,并逐条回复了上文的质疑。他表示,公司不存在所谓的关联交易,也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事项,相关媒体的质疑是因为对公司情况了解不全面。

与此同时,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了《三聚环保百亿合同之谜》一文的记者、《三聚环保探疑》一文的作者——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陈欣以及长期跟踪三聚环保的券商分析师。

董秘称不存在关联交易

对于媒体的质疑,曹华锋表示,相关媒体的质疑是因为对公司情况了解不清楚,不全面,后续公司会以公告形式给予澄清。

针对媒体报道的100亿合同之谜是否属实,公司是否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曹华锋表示,所谓的关联交易是不存在的,三聚环保、公司控股股东及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公司董、监、高与三聚环保的下游客户之间没有股权关系,三聚环保与下游客户的业务往来不属于关联交易。

媒体质疑文章中提到,一些客户的高管名字屡屡与三聚环保相关人员名字重合。对此,曹华锋解释,报道中涉及的五个人员分别是王庆明、杜明来、宋小林、于学正和刘卫东,他们确实是三聚环保的正式员工,但并非关联公司的正式员工。公司是出于将上述人员作为项目监管的负责人派驻到项目所在地,主要是负责协调与当地企业关系以及为公司管控监管风险的考虑。

以公司董事、原副总经理王庆明为例,王庆明曾经作为公司主管东北区域业务的负责人,负责公司与双鸭山三聚华本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的相关业务,但并非三聚华本的总经理。宋小林于2014年11月17日被公司聘任为正式员工,并签订了正式劳动合同,作为公司财务工作人员符合作为公司授予股权激励计划的条件。2014年公司与三聚华本建立业务关系,公司同时派宋小林作为负责项目监管的财务负责人,切实实现了管控风险的目的。

费用降低因业务模式变化

而针对学者质疑的三聚环保项目资金来源可能来自其关联方参与发起的产业基金,但公司对此并未进行充分披露,以及公司销售等费用持续下滑。曹华锋表示,这主要是三聚环保业务模式发生了变化。公司上市之前及上市初期,主要从事催化剂、净化剂等能源净化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近年逐步转型为能源净化综合服务商,为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等能源化工行业及油气田开采业提供成套的净化工艺、装备及成套服务。

“早期的业务模式单一订单金额相对较小,且订单的数量比较分散,因此销售成本比较高,致使销售费用率相对比较高。现在承接的大额订单,对应单位收入销售费用变动趋势持续下降。”曹华锋说。

曹华锋表示,管理费用的增长比例与营业收入增长比例之间更加不具备直接相关的关系,公司持续加强对费用的精细化管理,以预算控制,严格审批等手段,确保经营业绩不被无节制的费用增长所消耗。

而利息收入方面,曹华锋称,公司根据自身业务特点、行业现状、战略发展方向等,选择了现行的资金管理方式,目前利息收入全部为活期利息收入。

此外,曹华锋表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帮助当地的产业及合作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延伸,明显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这是三聚公司吸引客户的根本因素。

“如果一个项目能带来较好的投资收益,让一个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度提升并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无论企业本身和外部资本都会感兴趣,核心在于公司的技术、模式是否能给客户创造价值。三聚环保倡导煤、油、化一体化发展模式。公司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事项。”曹华锋说。

其他方回应表示仍然存疑

此外,《证券市场周刊》报道的记者、《三聚环保探疑》一文作者——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陈欣以及长期跟踪三聚环保的券商分析师,他们也对文章所涉内容向中国证券报记者做了回应。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表示,该刊实地调查认为,公司主要问题是公司重大合同背后的客户如隆鹏公司、勃盛公司、通化化工实力存疑,后续付款能力可能有问题;二是高管名字重合的问题,怀疑存在关联交易。其他更详细的问题则不方便回应。

陈欣则表示,其主要质疑的一点是,三聚环保和其项目背后的产业基金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而公司在这方面披露很不完善,甚至没有披露。

据媒体报道,三聚环保的控股股东海淀科技及股东北京海淀国资公司旗下的润沣资本在大庆、孝义、钟祥、鹤壁、阿拉善等地与地方政府合作成立了大量化工产业基金,由润沣资本担任基金普通合伙人和执行事务合伙人,负责基金的日常运营和管理。

述媒体调查发现,很多客户的管理人员也是三聚环保的管理人员。“是否可能很多项目是以三聚环保的名义出面参与的,存在一些实质性的关联关系。此类产业基金的交易结构不清晰,杠杆资金是否存在兜底条款?”陈欣表示。

陈欣认为,公司公开信息里,如日常公告中对上述方面披露非常不完善,披露很少甚至没有披露。如果项目亏损,这里面就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位长期跟踪三聚环保的券商分析师则表示,媒体对三聚环保的质疑,与公司的商业模式有关,公司的商业模式实质是PPP模式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通过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基金+三聚环保的技术,推动产能过剩行业转型升级。



原文链接:http://www.cs.com.cn/ssgs/gsxw/201705/t20170527_5300814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