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朱宁教授:中国产能过剩背后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04-11 浏览次数:1263次

4月11日,FT中文网发布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朱宁的专栏文章。面对目前在中国经济各行业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朱宁教授指出,要想化解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严重产能过剩问题,可能需要首先理解形成产能过剩的原因,并遏制住产能过剩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朱宁教授认为,中国严重产能过剩形成的背后,除了政府的规划和引导之外,企业也对事后的严重产能过剩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企业真正意识到和承担起产能扩张的全部责任和成本,中国产能过剩继续恶化的取舍才能真正得以遏制。

中国产能过剩背后的思考

2016年中国经济转型和改革的重点之一,在于化解目前在中国经济各行业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不完全的官方统计,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造船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分别只有72%、73.7%、71.9%、73.1%和75%。也就是说,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率至少有30%,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的严重性远高于其他各主要经济体。如果考虑到在产能如此之高的情势下,仍然有许多的投资和在建项目正在进行中,那么等到未来几年这些项目完成的时候,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将变得更加严重。

以钢铁行业为例,中国2012年全国钢铁需求大约是3.2亿吨,而目前中国的钢铁产能大约是4.7亿吨,而且目前还有几个大规模的钢铁厂正在建设之中。与此类似,中国全国的电解铝需求每年大约是720万吨,而目前的产能是1100万吨——也就是产能过剩超过50%,而这只是中国经济产能过剩问题的冰山一角。中国的产能过剩之严重,发展速度之迅速,吸引了全国和全球的高度关注。

除了上述的传统行业之外,在很多曾经一度非常有希望的新兴产业,也开始出现大量的产能过剩问题。汽车行业、光伏行业和风电行业,这些一度被国家发改委当作能够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下一个战略性发展行业,目前都面临着产能过剩率超过50%的尴尬局面。

要想化解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严重产能过剩问题,可能需要首先理解形成产能过剩的原因,并遏制住产能过剩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事后看来难以理解的产能过剩问题,其实在问题爆发之前,反映了中国经济各层次中,存在有非常理性、完全可以理解的考虑。

首先,中国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规划对于中国严重的产能过剩负有直接责任。伴随着每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都会有一批重要支柱性产业的规划出台。2009年4万亿刺激政策确定之后,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推出,表明中央政府明确鼓励和引导地方政府在某几个特定的领域,进行大量投资。政府的鼓励政策和与之相配套的宽松资金来源,使得某些新兴领域或者曾经被忽视的领域,在非常短的时间里,集中涌入了大量的投资和项目。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地方政府是不会错过中央政府提出的各种重要战略性行业的发展机会。国家发改委所提出的一系列产业规划政策,也使地方政府某些新的投资项目立案更加容易通过,并且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银行贷款和财政资金支持。

但产能过剩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在同一时间里想法都是一致的,而又缺乏相应的协调和约束。为了抓住这转瞬即逝的疯狂投资机会,各地政府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对有限的几个领域进行疯狂的投资。这种做法,很快就会导致这几个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超过百分之百。

这种现象,就像传统博弈论经典的囚徒困境。由于缺乏信息的沟通和相应的协调机制,原来非常有潜力的战略新兴产业,在集中投资的诱导下,很快变成了灾难性的产能过剩行业。2009年四万亿刺激政策之后,国有银行为了能够响应中央政府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号召,所进行的大规模的激进的放贷活动,也直接导致了这些产业在资金上得到了倾斜性支持,得以高歌猛进地发展,最终也导致了这些产业严重的产能过剩。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严重产能过剩形成的背后,除了政府的规划和引导之外,企业也对事后的严重产能过剩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由于在过去20年里,所有的企业管理者都预期中国的经济会不断地扩张,因此,几乎所有企业都会理性地、不断激进地扩张自己的产能。即使在经济增长下滑的时候,中国政府一次又一次地向全国和全世界证明自己维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决心和能力。在这一大环境下,企业都会尽可能地筹措资本,进行更大规模的投资,以期在今后的经济增长中获益。由于通过借贷和投资进行增长比通过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增长方式更加容易,因此很多中国企业逐渐形成了通过扩张产能,进行激烈的价格战以获取竞争优势的竞争战略和思路。

其次, 由于过去过去十多年间中国货币供应量的高速增长,企业家逐渐形成了资产价格势必上涨的强烈预期。在此理性预期之下,企业经营者合乎逻辑的做法就是尽可能多地借入大量债务和扩张自己的资产和产能,以期待在下一轮资产泡沫过程中获利。很多开始时被认为是非常激进的投资举措,随着资产泡沫的快速扩张,事后都被认为是非常明智的,甚至是非常神圣的。这种成功地押宝经济扩张和资产价格升值的经历,导致很多企业家越来越有信心进行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固定资产投资和产能的扩张。

再者,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某些行业所提供的鼓励政策和担保,更是进一步支持了这种激进冒险的投资行为。反观过去几年国企规模增长之所以如此之快,背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有企业的整合。在国资委关于国企要做大做强的号召下,国有企业为了收购兼并其他企业,不被其他企业兼并,在短时间内对企业规模进行了大幅扩张。

国有企业自身激进的规模扩张给很多民营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 同时也诱使民营企业同时积极地扩张规模。除此之外,民营企业也逐渐意识到,随着规模扩大,企业就更有可能获得政府的各种支持和救助。高调的公共形象和对当地财政的贡献以及为当地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成为民营企业在地方政府面前讨价还价最有力的资本。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及企业在资本市场和全国知名度的提升,某些企业会逐渐成为一个地区的名片。一旦这些企业发生任何问题,当地政府有较强的动机来推动和救助这些企业。2010年温州金融危机期间大企业得到关注和救助,普通中小企业自生自灭的情况,则更是进一步强化了很多民营企业家扩大自身规模的动机。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的金融机构对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金融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银行的放贷决定,往往可以决定一家企业的发展乃至命运。由于银行贷款流程对于企业的规模和抵押品的价值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而且偏向大型企业,因此一个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和能够接触到金融市场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规模。为了能够获得银行贷款这一中国最廉价、体量最大的融资方式的支持,也从客观上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民营企业强大的扩大企业规模和产能的动机。

在了解了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形成背后政府和企业在个体层面的理性思考之后, 防止和化解中国目前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思路也就变得相应清晰了。

首先,政府应该在经济发展中让市场发挥更大的配置资源的作用,减少行政规划和干预, 让企业和企业家在尽可能少的外部扰动的环境下,进行自发的、可持续的规划和发展。

其次,企业家应该经济发展和货币供应形成准确和中性的预期。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经济高速乃至超高速的增长,无疑导致了很多企业家对于未来形成多多少少不切实际的预期和规划。而一旦市场需求的增长达不到企业实现过分乐观的预期,产能过剩就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而要改变市场的预期,逐步退出政府提供的各种各样的刚性兑付和救助,让市场参与者对自己的决策和承担的风险承担所应承担的责任就变得至关重要。

随着下一步中国金融改革的推动,随着利率市场化和民营银行等改革的进行,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应当逐步适应凭借自己的创新和管理能力,而不是自己的规模和背后的政府担保,去接触金融市场并获得市场的融资。随着企业债券市场和上市公司收购兼并和退市制度的不断成熟,中国的企业也会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企业规模的扩张并不总是带来好的结果,有的时候会带来更高的成本甚至是巨大的风险。只有企业真正意识到和承担起产能扩张的全部责任和成本,中国产能过剩继续恶化的取舍才能真正得以遏制。

面对中国目前已经发展得非常严重的产能过剩局面,诸如破产重组、兼并收购、业务转型,和海外扩张的市场手段,确实应该可以对目前的问题进行一定的缓解和化解。然而,如果不能厘清中国产能过剩问题背后市场参与各方的理性思考和策略反应,那么在达到短期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目标过程中,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改革精神和方向,将难以得到充分的贯彻和有效的实施。

正本,仍需清源!

【原文链接】中国产能过剩背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