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超:享受研究,超越自我
发布时间:2021-08-20 浏览次数:10730次

人生道路上有两大决定性因素:选择和努力。

关于选择,资超非常认同一句话,“Whatever you choose to do, make sure you really like it.”他认为,只有当一个人热爱甚至享受自己所做的事情时,他才有可能全心投入并持之以恒。

而关于努力,资超则认为掌握正确、科学的方法比一味埋头苦干更有效,前者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均适用。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一年的90后金融学博士,已然有两篇论文发表于顶级国际金融期刊JFE,这在年轻学者中颇为难得。

今天,我们就走近这位年轻学者,了解他的成长故事。

 

校准航向,找到心中热爱

资超出生于云南昆明,父母忙于事业,对他的教育一向是“顺其自然,只在关键时候给予指点和帮助。”这种放手式的教育方式培养了资超的独立精神,也锻炼了他自律、自主的能力。“我对自己的人生一直都很有ownership,从我考大学选专业到后来出国留学,基本都是我自己做的决定。”

资超参加高考时正值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发,父母所在行业也受到了波及。“一方面是原材料价格上升且大幅波动,导致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另一方面是下游外贸出口需求减少,很多企业都面临困难”,资超回忆道,“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有一种产品可以对冲掉这些宏观经济风险就好了。”出于“设计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初衷,资超考入南京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经过四年苦读,孜孜探求的资超仍觉未找到解决问题的理想方案,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去金融工程学科的源头——美国“再去学一学,闯一闯”。

来到环境宁静优美、素有“公立常春藤”之称的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后,原本只计划花两年时间加深对金融工程认知的资超,无意间开启了一段长达8年、从金融工程学硕士到金融学博士的漫长求学之旅。这段与最初留学目标的“偏离”,从“目的性很强”的功能型学习转变为“找到读书和研究本身的乐趣”的过程,资超用“欣喜”两个字来形容。因为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他甘于、乐于用又一个6年去成长、蜕变和升华。“我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人,选择攻读金融学博士让我有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对现实问题有更概括更深入的理解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满足我的探知欲。”

进入博士第二年,资超面临每一位博士生可能都会遇到的困难抉择——研究方向。“这是对每一个PhD都至关重要的决定,我当时有过一些摇摆不定,直到Timothy C. Johnson教授,也就是我后来的导师,启发我说‘Whatever you choose to do, make sure you really like it.’,我才终于坚定了方向。”Tim当时说道:“设想一下,未来你能否把80%-90%的时间都倾注在某一件事情上并始终保持热情,如果能,那这就是你真正想要的;如果不能,无论这个领域有多热门,都不适合你。”

Tim不仅是资超的主博导,也是一位他非常尊敬信任的前辈。上世纪八十年代末,Tim曾在华尔街工作了八年,之后选择攻读博士回归学术圈。“他对于学术绝对是真爱,他的职场经历和人生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从导师身上,资超真切地体会到了一种很纯粹的“热爱”甚至“信仰”,而这种纯粹也感染并无形中塑造了资超的学术态度,让曾一度在学术界与业界之间有过纠结的他更坚定了未来的从业方向。

顺水行舟  享受研究的快乐本源

资超非常感激Tim在其读博时每一个关键节点所给予的帮助和启发,同时也将他端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学术情操视为自己的学习榜样:“我的导师对学术要求非常严苛,有一点类似奥林匹克精神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强。”受其影响,资超也习惯于在开展学术研究时将自己代入到做“脑力举重”的“奥运选手”角色中,不断追问自己如何可以做到逻辑更缜密、分析更完美。不过与有些人研究时喜欢通宵达旦、死磕到底不同,资超更崇尚“制定科学高效的计划,然后坚持执行并根据研究情况或状态及时调整。”

UIUC有着仅次于哈佛大学的全美第二大高校图书馆,但给资超留下最深印象的是Grainger Engineering Library,“真的是非常震撼和感动。那个图书馆是通宵开放的,晚上11、12点时人几乎还是满的。”通过交流,资超发现很多人这么发奋并不是想苦读考个高分什么的,就是发自内心的喜欢,真正对学习感兴趣。“像工程学院的那些同学他们整天在设计这个,设计那个,把兴趣爱好变成事业追求,特别享受其中。”资超非常喜欢这种不被目的束缚的轻松自由的状态,也想把这种状态带到自己的金融研究中。

日出而作,日落而歇,古人顺其自然的作息在一名现代的九零后身上得到体现。资超从不设闹钟,每天早上太阳升起即是他的起床时间,先起来跑步运动下,再开始一天的学习或工作,灵感来了就沉浸其中,思虑阻塞时则放下工作,出去散散步,或者打球、做些力量训练,放空思绪,感觉状态回来了再继续。“我将之总结为‘natural  flow’,做研究时态度一定要严谨,要竭尽完美,但做的过程可以很享受,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工作状态。”

 

也许正是这种顺水行舟带来了科学、高效的研究状态,读博第三年(2017年),资超的论文Designated Market Makers Still Matter: Evidence from Two Natural Experiments即顺利发表于全球三大顶级金融学术期刊之一的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JFE)。

论文灵感来自2015年暑假期间纽约证券交易所一次偶发的“死机”事故,这种针对热点事件切入的论文看似容易赚取“话题度”,但同时对于时效性也有着极高的要求。

尽管已时隔六年,资超对当年“赶”论文的场景仍然记忆犹新。“那个暑假真的是非常忙碌。首先这种市场微观结构类的论文有一个很高的门槛,就是面对的都是秒、毫秒和微秒级的数据,数据处理量特别大,仅仅一天的股票数据就有好几十G。”资超出色的编程能力此刻派上了用场,他精心设计了一个程序负责数据运算,仅用了一、两个星期就完成了数据处理工作。

论文成稿之后先是顺利投中了WFA西部经济学会年会,后又入选了巴黎的一个学术会议。为了赶进度,资超凌晨4点在巴黎一家酒店的大堂,边倒时差边用电脑完善数据分析。那段经历虽然很辛苦,但是他乐在其中,不知疲倦。

日前,他又有一篇博士期间即开展的论文Under-Diversification and Idiosyncratic Risk Externalities(《投资分散不足情况下非系统性风险的外部性》)再一次在JFE杂志发表。这篇由资超、UIUC教授Dejanir Silva和巴西EPGE金融学院教授Felipe S. Iachan合作撰写的论文,研究视角新颖独特,创造性地使用资产定价研究来为宏观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和指导,为今后的宏观金融研究提供了一个模板。

在UIUC的8年是资超31年人生中美好且重要的一段岁月。他不仅在这里收获了从学科新知到学术新思的成长经历,更与博学善思的教授们、个性十足且有趣的各学科PhD朋友们结下深挚的情谊。

 

见贤思齐,希冀为中国金融贡献力量

2020年5月资超博士毕业后选择回国,在高金开始他的教学生涯。谈及选择高金的原因,他表示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人”:“高金的创始人之一王江教授是我非常敬仰的前辈,读本科时就读过他撰写的教科书《金融经济学》。王江教授虚怀若谷,谦逊儒雅,一路走来我有受王老师的思想影响。再有高金有很多享誉国际的金融大咖,例如潘军老师等,他们的经历、成就以及做研究的态度都影响着我。加入高金,我相信我也能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

如今加盟高金一年,资超已顺利完成了从留美金融学博士到高金金融学助理教授的角色转换,他主要给MF和MBA两个项目的学生讲授《金融市场》、《金融学原理》等课程。鉴于这两个项目的学生在工作实践经验方面存在差异,资超在课件上做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在为MBA的学生授课时会有意识地加入案例:

“我在课堂上会引导大家去思考、讨论和分析一些很现实的问题。譬如在中国马上开放金融市场这个大前提下,假如你是桥水对冲基金的老总,会如何开展中国业务?”这种“头脑风暴”式的授课形式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资超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认可。“课后同学们常拉着我照相,还邀请我一起去越野。”开心的他此时仍像个学生。

讲台之外,资超依旧不改醉心学术的学者本色。“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拉尔斯·彼得·汉森曾经说过,我们过往对资产定价,更多从一个投资者的角度去研究如何获取更高收益,而宏观金融却是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去思考金融市场的资产定价,研究如何制定更合适的宏观政策,而不仅仅是考虑挣更多的钱。”资超表示,现在对政策制定要求越来越高。以前一个政策可以管用5年10年,现在经济发展飞快,政策需要实时调整。而宏观经济数据统计有一定的滞后,金融市场每天都在发生变动,因此通过观察金融市场的变化,对于及时调整政策更有实际意义。

从UIUC一路走来,直至成为高金70多位海归教授组成的“豪华教授天团”的一份子,资超做金融领域“奥运选手”的想法也愈发坚定。他始终牢记导师Tim的那句话:“走学术研究这条道路,其实你选择的不止是职业,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突破自我的人生态度。热爱它,享受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