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能久:金融学者里的“火箭科学家”
发布时间:2016-11-25 浏览次数:63529次

在过去20年中,无论是华尔街还是伦敦金融城,在几乎所有大型金融机构中,一群前物理学家和应用数学家们尝试着把他们的技术应用于证券市场,大获成功。他们也因此被那些认为火箭技术是最尖端科学领域的人们称为“火箭科学家”。

而在金融研究领域,也有一群这样的“火箭科学家”。他们将复杂的方程、艰苦的思考和敏锐的直觉神奇地组合在一起,从而观察出金融世界运行的秘密。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巨能久正是这个神奇群体的一员。

1982年7月,四川省达川地区(今巴中市)平昌县的一间高考考场里,17岁的巨能久看着数学试卷上的最后一道附加题,突然灵光乍现。此时的他没有想到,这突然迸发的灵感,最终帮助他成功考进北京大学。没人会预料到,这位从川陕革命老区走出的瘦削少年,日后将会成为一位拥有物理学、金融学双博士学位的资深教授,并成为为中国创建一所国际一流金融学院的中坚力量。

被幸运之神所眷顾的苏区少年


在当时,从西南边陲的山区考入清华北大这样的一流名校,其难度远超普通人的想象。“那一年,全国总共就招收28万名大学生,考上大学本身就是一件难度极高的事。而对于像我这样来自偏远农村的孩子来说,考上大学几乎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巨能久回忆说:“我总觉得幸运之神一直都很照顾我。当年能考上北大就有幸运的成分。那一年高考数学(理科)的附加题成绩是计入总分的,在此以前都只做参考。而我恰恰在数学考试结束前几分钟灵光一闪,并在交卷时正好做完这道题。回想起来,如果没做出这道20分的附加题,或者当年的规则不是将其计入总分,很可能就考不上北大,也就没有后来的故事了。”

是年秋天,巨能久如愿以偿的开始了他在北大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专业的学习,他说:“我非常怀念在北大的四年。这四年间的最大收获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北大这样一所名校所提供的环境和气氛,开阔了我这样一个农村孩子的视野。”在他看来,尽管同学们都是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聚到一起,但各自都有不同的爱好和想法,相互之间的交流争鸣都会给人以巨大的收获,也使得他尤为享受这些彼此辩论的过程。“同学说我为无休止的争论找了一个借口——说话不会消耗什么能量。甚至我还为此特意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得出的结论是人一辈子说话消耗的能量连一杯水都烧不开。”巨能久笑道:“虽然我也记不清当时的细节了,但这好像也蛮符合我喜欢刨根问底的性格。也许就是因为这种性格,我才最终选择了做学问这一职业吧。”


“如果说当年能有机会上北大是我人生中改变命运的第一次转折点,那么毕业后有机会出国留学是我命运的第二次转折点。这一次也带有幸运的成分。”巨能久解释说:“当时留学机会非常少,我是通过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Application,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才得以前往美国读物理博士的。这个项目当时每年都会组织中国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物理或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一次考试,考3门物理和1门英语。我的英语基础并不好,如果按照往年的要求本来是考不上的,但幸运的是当年政策规定如果物理总成绩达到某一标准,英语可以适当降分。这就像高考一样,幸运之神再次眷顾了我。”

戏剧化的金融研究之路

上世纪80年代初的北大物理系,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相当一批物理专业的学生日后都转行学了金融,其中黄明(康奈尔大学金融学教授)、戴强(原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和刘俊(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更是被誉为北大物理系在金融行业的三驾马车。巨能久也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巨能久走上金融研究之路的过程颇有几分戏剧性。20世纪70-80年代的美国,由于经济下滑和公众对科学用于战争态度的突然转变,造成研究资金被大幅削减,很多原本打算终生献身于基础研究的理论物理学家们,如果还想继续从事学术研究的话,就不得不成为“流动劳动力”——在需要的时候,在不同的大学和国家实验室从事临时性的短期工作。于是其中的很多人最终放弃了努力寻找这种临时性而且低报酬的学术研究工作,转而投入其他行当。像巨能久这样的在读物理专业博士生,也在相当程度上面临这样的窘境。

“最初选择物理专业其实并非没有很明确的目标。那时候条件所限,对于不同专业的了解都很少,以为核物理专业就是造原子弹的,所以第一志愿就填了核物理专业。刚去美国的时候也是按部就班地学习物理。但当时在美国,物理学专业的就业并不太好,想做学问会更难。直到有一次,我在一位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教授的家里,偶遇了一位媒介与传播专业的博士生。他告诉我媒介与传播专业就业状况不好,所以准备申请读金融博士,因为金融博士毕业后不但工资高,而且无论是去业界或者做教授,工作都比较好找。”

“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而且他一定是疯了。”巨能久回忆起当初的情景仍然觉得有几分好笑:“但是后来我认真考察之后发现,这居然真是一条可行之道,而且非常适合我当时的情况。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改行之路。其实就我的个人体会,从物理研究到金融研究虽然就研究对象和内容区别很大,但研究方法却有几分共通之处。它们都要求研究者要有好奇心,能以研究作为乐趣,对问题有刨根问底的特质。而具体到我自己,我研究的方向属于建模类型。这就需要大量的公式推导,定理证明,数值编程。这些也是我做物理研究时要做的工作,只是对象不同而已。”

跨学科的学术背景有时也会成为助力。在1998年纽约举行的计算智能金融会议上,巨能久的一篇论文获得了“最佳学生论文奖”。“在我所有的金融学论文中这是和我以前所学物理最接近的文章。文章的创新点是把某一金融问题和物理学家都熟悉的傅立叶变换联系起来。这也是我某一天灵光一现的产物。”巨能久进一步解释说:“其实在金融学和物理学有很多地方都有着可以相互影响的地方。比如金融学里期权价格所满足的偏微分方程和物理学里的热扩散所满足的偏微分方程是一样的。这个偏微分方程在期权边界条件下的解就是著名的Black-Scholes-Merton期权定价公式。”

研究金融的“火箭科学家”

1993年,巨能久成功申请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金融学博士项目,师从原美国金融学会主席海恩·利兰德(Hayne Leland)教授。而此时,一些不得不离开学术研究领域的物理学家,也已经成为了备受华尔街欢迎的座上客。



全球金融市场在上世纪“石油危机”之后就变得更加变幻莫测。对金融机构来说,理解利率变动和股票价格波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物理学一直关注的是动态,也就是事物如何随时间变化。这一模式已经被大量成功的理论和模型所证明。而且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不但是多面手,同时还是具有专业水准的数学家、建模专家和编程高手。他们的特长在金融领域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华尔街把那些物理学出身的优秀交易员叫做‘华尔街的火箭科学家’。其实就因为物理学者对于数学和建模有着非同一般的功底。这些特长在交易市场可以用于制定对冲策略和建立交易模型。而在研究上,也能在资产定价领域有充分的发挥。”巨能久解释说:“因此,大多数有物理学背景的金融学教授都会把研究方向指向资产定价领域。我的研究也是如此。在早期,我主要的课题都集中在衍生品方面,这也是资产定价领域的其中一个方向。”

“就衍生品而言,其核心理论就在于市场上不存在的衍生品可以通过标的资产和无风险资产复制而成。这个结论以及相应的公式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由罗伯特·莫顿(Robert Merton)提出来了,他后来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清楚原理并不意味着就能解决问题。具体的衍生品定价其实是非常定量的问题,对于一个物理学博士来说,也是最容易上手的。所以我的研究也就选择了从这里开始。后来我的研究也逐渐扩展到其他方面。”

在导师的影响下,巨能久在数学和动态模型分析上的天赋被引入包括公司资本结构等在内的更广泛领域。2001年,巨能久与海恩·利兰德及另一位作者合著的论文《An EBIT-based Model of Dynamic Capital Structure》发表于商业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这篇文章数学模型并不是特别难,但它的方法是创造性的。它的一个主要的论点是说一个公司在做决定的时候需要考虑到现在的决定对未来的影响。由于需要考虑对未来的影响,公司现在的决定会受到影响。这种反馈效应在动态模型中是很普遍的。但此文的创新点是建立了一个易驾驭的模型结构并把它应用到公司资本结构这一经典的问题中。”巨能久举例分析说:“公司融资主要有两个方面,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债券融资(以美国为例)有一个好处就是所付利息可以减税。但它也有一个坏处。如果公司无能力偿还债务,公司有面临破产的风险。所以要解决债券最优化的问题。以前模型中的最优化债券比例要比实际观测到的高得多。我们这篇文章对此的解释是在动态情况下由于有反馈效应,公司一开始不会用太多的债券。这样模型的预测就和实际观测到的行为更吻合。”

目前这篇文章已广泛的被世界各地的学者所引用。据统计,截至目前为止,该文在Google Scholar中已有近900的引用率,确立了巨能久在该领域的权威性。

“总体而言,我所用到的通用工具基本上都是在连续时间下的资产定价原理。最近我在研究非流动资产在企业高管的资产组合中对这些高管个人资产投资组合的影响和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巨能久解释说,企业高管通常都有不可交易的股权或者期权,而在他们的财富中,又有不受限制的部分。但是,高管的消费行为和他们如何投资不受限制的部分又会受到受限制部分(股权或者期权)的影响。而且不受限制的部分和受限制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会影响高管们管理企业的努力程度,因为他们需要考虑努力的成本和回报,但这些成本和回报又会受到股权或者期权的非流动性的影响:“这样的研究结果可以帮助企业设计更好的高管激励机制。”

经济强国需要有自己的金融研究

取得博士学位后,巨能久曾先后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担任金融学教授。讲授的课程包括《股票估值》、《投资及投资组合管理》和《期货及期权》等,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2013年,巨能久全职加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融入高金这支独步亚洲的资深金融师资团队。

在他看来,之所以选择高金,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里拥有和北美大学一样的学术氛围与管理体系。他说:“教授一般都会喜欢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大环境。在这些大学,教授能把大多数时间用于科研。当年我愿意离开美国去香港科技大学当教授,就是因为香港科技大学是按美国研究大学一样模式建立起来的一所新的大学。后来,有机会加入高金,也是因为这是一所以国际一流的商学院为样板而建立的新的金融学院。至少从我的感受来看,学术氛围和管理方式跟当初在美国没什么区别。”

选择高金,也意味着选择与高金承担共同的历史使命。“我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时候,当时的商学院院长每年都会到各个系和教授交流一次。他每次都会鼓励金融系说,一个商学院没有一个一流的金融系就成不了一流的商学院。我可以把它引申一下。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个一流的金融体系和市场,是成不了一流的经济体。”巨教授对高金面临的艰巨任务有着深刻的认识:“我们国家金融体系的发展是远远落后于实体经济的。实体经济的主要要素比如原材料、人工都还是比较局部化的。但是金融所涉及到的资本是可以以光速流通的。两者所面临的风控难度及管理水平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开放,不发展金融。要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必然需要一流的金融市场和体系,同样也需要一流的金融人才和科研团队。这就是高金的任务,也是高金的机会。”

他对于高金的未来也格外有信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金的学生在金融方面所受的训练比我曾经工作的几所海外大学的学生都要扎实。而且我们的金融市场又正好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用武之地的环境。将来他们一定会感激这个时代和高金赋予给他们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