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滔教授:倡导可持续的金融 警惕资本外流隐患
发布时间:2016-04-14
浏览次数:20043次
2005年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工程系统学博士学位的汪滔面临人生的一大抉择,留在美国还是回国?从事学术教育还是投身金融机构?年轻气盛的他,在雄雄事业
心的驱使下,毅然选择了前往香港投行界打拼。2014年,已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金公司”)这一国内业界翘楚担任要职的汪滔再次作出人生
中一个重要的决定,离开金融实操领域加盟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以下简称“SAIF”),自此踏上中国金融教育与研究道路。本期《教授风采》与
SAIF实践副教授汪滔面对面,倾听他从业界到学界的心路历程,分享他对投资交易和中国金融的真知灼见。
归国投身教育,一切源于内心深处的召唤
谈起2005年博士毕业后顺利加入摩根士丹利的经历,汪滔教授轻描淡写地将之归结为“机缘巧合”。事实上,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人生一道重要而艰难的选择
题。“我当时已经拿到了去清华教书的offer,在纽约也有不少面试录取的机会。我当时就问自己要不要回国,后来有两位麻省理工的中国校友当时已经在摩根
士丹利身居高位要招人,我就去试了一下,经历两轮面试就被录取了,再然后我就选择进入香港摩根士丹利固定收益部工作。因为我最终决定还是要回国发展,这里
有我的父母和家。”他回忆说。
头两年在投行前台打拼的经历对汪滔教授来说异常艰辛,“做前台交易员和做学术完全不同,做学术需要集中注意力,而做交易员需要对周遭千变万化的环境和信息
作出快速反应,节奏之快让人倍感压力,稍不留神一天之内就可能被解雇。刚开始我非常不适应,觉得与周围人的生存方式和哲学理念很不一样,但最终我坚持下来
了,回过头来看觉得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经历。”
在金融业界奋斗近十年,最终却决定放弃金融机构丰厚的薪资和耀目的光环,投身教育和学术研究,汪滔教授认为这一切源于内心深处的召唤。“我父亲一直希望我
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他是一位大学数学系教授,为了激发我数学方面的潜能他做了诸多努力。高三时有一次上海市数学竞赛,如果我参加获得一等奖的把握很大,但
当时我认为自己已有其他奖项可以加分,不打算参加竞赛。我父亲和高中数学老师做了我很多工作,我都没有理会,他们非常失望。读大学以后我也一直没有从事理
论研究,一直都选择应用方面的专业,即便工作以后也没有如父亲所愿,但最后,我发现父亲的期望一直在身边并深深影响着我。”说起父亲的夙愿,汪滔教授几度
哽咽。
而与SAIF结缘,在汪滔教授看来还得归功于学院与国际接轨的体制环境,“以我的背景进入中国体制内的学校并不容易,尽管我拥有丰富的从业经历,在国外商
学院与我同样经历的人去当教授比较常见,但在国内却因限于种种规定这种现象不多,SAIF参照国际一流商学院办学和治理的模式非常先进,我会把我在业内的
经验融入到教学和研究中。”
自贸区风险,警惕大量资本外逃的隐患
多年来在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从事外汇交易、大宗商品交易和套期保值等业务的汪滔教授,一直密切关注着上海自贸区的进展,其作为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的突破口,一系列金融创新主要围绕着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在不同的维度进行探索与尝试。
很多人会把上海自贸区和香港当作竞争对手来比较,在熟稔香港金融市场的汪滔教授看来,上海自贸区目前还无法对香港构成影响和竞争,因为香港具备完善的金融配套基础,比如法律体系等。
汪滔教授曾在许多场合提出自己对于“自贸区金融风险管理”的独到见解。他指出,从国家层面来讲,首先需要预防资本大进大出的风险,包括走私资金入境以投机或套利,以及资本外逃;其次是汇率定价中心移到境外;第三是自贸区内外失衡,损害自贸区外的实体经济和金融。
“我觉得‘人民币国际化’和‘自贸区’都是有风险的事情,我们无法预料这个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中国金融体系还未完全准备好迎接开放和创新中所有潜在的风
险,但又不能因噎废食不去做这件事情,如果不是主动去做而是被迫不得不做,情况可能更糟糕。”他还强调,现在很多人担心热钱流入,事实上,大量资本外逃更
加危险,必须警惕,因为一旦连续出现外汇占款变负或一下子迅速资本外流的情况,市场信心受到挑战,局面就会非常严峻。
他透露,加盟SAIF后他将结合自身的从业经历和学术基础致力于人民币国际化和自贸区相关的研究。他认为,在中国当下的外汇体系,资本项下管制但经常项目开放的制度之下,存在着很多特别的问题值得去深入探索和研究。
此外,汪滔教授也为数十家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咨询服务,同时还为多家企业就套期保值和风险管理进行专题授课,帮助企业在更开放更完善的金融市场中有效控制风险。
禅与投资交易,倡导关注可持续金融问题
汪滔教授曾先后在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担任重要职位,具备丰富的金融行业实战经验,他结合自身的经历在“高层管理教育(EE)”项目试讲过一门《禅和投资
交易》的课程,赢得了不少学员的关注和追捧。为何会把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体系结合在一起?汪滔教授认为,投资心态对交易行为起到极大的作用,在投资中,
没有良好的心态,所有的技术都是建立在沙滩上的,这一点对于金融市场经验丰富的人往往有很多体会。
汪滔教授接触“禅修”可以追溯到2004年,当时他正在麻省理工做助教,他的导师推荐他去辅修一些“表演艺术”课程提升自己在表达和语言方面的能力。当时
麻省理工学院邀请了专业戏剧老师开设“发声与演讲”课程,汪滔教授去上了这个课程后,加入了戏剧社团,参加了一些半职业小话剧的演出,还曾在纽约百老汇边
上的小剧院数次演出。这些半职业剧团里有不少专业演员,他发现专业演员们大量运用“禅”的方法。美国演员们常读的一本经典书籍是一位德国哲学教授根据自己
在日本学禅经历撰写的《禅与箭道艺术》。2005年,汪滔教授又作为志愿者参与了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和NIH的关于冥想医疗作用的研究项目,学习了哈佛医学院教授Dr. Herbert
Benson的冥想技术并作了测量冥想时生理反应的“小白鼠”。这两段经历对汪滔教授影响巨大,当时他在摩根士丹利最难熬的阶段一直靠冥想和“禅修”来缓
解压力和消除焦虑,起到了很大作用,后来他养成了禅修的习惯。
2008年,汪滔教授离开摩根士丹利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前往印度学习“内观禅”,这段经历对他之后的投资决策也非常有帮助。汪滔教授认为,人需要保持“当
下”和“中正”的状态,“当下”帮助人看清自己的成见,“中正”帮助人处理“贪婪与恐惧”情绪的干扰。这其实是和投资交易密切相关的,当人充满了贪婪和恐
惧的时候,很容易翻船。现在很多人研究行为金融学,有很多理论阐明背后的原因和机理,但是东方的古老智慧提供了一些可以操作的具体方法,是很好的互补。
结合自身在金融业界多年来的经验,汪滔教授分享了他的投资交易决策要点,其一,事先要制定完备的计划,特别是止损,没有确切充分的原因不轻易改变原来的计
划。其二,身心合一,决策要在理性的分析和感性的直觉保持一致才行动。其三是两极合一,不仅要想到顺利的可能,也要准备好面对不利的可能,不论哪种情况出
现,交易方案都可以为整体交易目标服务。未来,汪滔教授也会就“禅与投资交易”这一领域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授课,为从业者和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建议。
与此同时,汪滔教授还积极倡导对于可持续金融问题的关注,在他看来这是全世界都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我们生活在一个群体里面,如果我们把这个群体破坏
了,我们将一无所有。金融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个领域:比如对一些污染行业的过度投资;又如造房子促发房地产泡沫,或过度投入不产生现金流的基础设施建设,
把我们后面几代人的钱都拿出来用了。关于可持续金融的问题,我每次上课都会提醒学员们注意,金融对我们整个社会,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群
体里,生活在环境中,人是群体动物,如果没有这个群体,最后我们也无法生存。因为很多原因,我们实际上在伤害我们的群体,我们的环境,短期看对我们没有影
响,但损害了群体损害了环境,终有一天会回到我们身上。从事金融的人要明白这一点,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让自己的事业可以持续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