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坦:为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开放把脉
发布时间:2016-04-14 浏览次数:21976次
从中国到加拿大,从计算机科学学士到运筹学硕士,再到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年轻时的王坦用了14年的时间,跨越东西两个半球来发现兴趣, 不懈探索。幸运的是,王坦做到了,找到了自己的毕生追求。从那以来,他只专注于一个领域:金融。
 
今天,他带着20多年里积淀而来的国际化视野, 与一支志同道合、同样国际化、“中国心”的海归教授团队一起,要为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开放把脉。

 
名师带进门
 
如果只看简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典型的80年代知识分子的道路:国内苦读、出国留学、潜心研究。1992年,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王 坦来到滑铁卢大学担任助教,期间在金融界蒙特卡罗方法的奠基人Phelim Boyle教授的鼓励和启蒙下,他开始钟情于金融,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他为我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萌生了对金融学研究的浓厚兴趣,他对我来讲是一个真正的mentor,”王坦说道。之后他用了13年的时间,晋升为英属哥伦 比亚大学(UBC)商学院Peter Lusztig金融学讲席教授,还曾在MIT斯隆管理学院任客座教授,先后担任克利夫兰联邦储备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访问学者。
 
“开始进行某一项研究,只是因为我对这个新鲜的东西感兴趣,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这个天地有多大。就像推开一扇门之前,你并不知道门后的路有多远,即便是推开 了门,你也只能看清目光所及的道路。”他说:“一项研究究竟有什么意义,这是研究者本人所无法完全想象的。就像牛顿被苹果砸中的时候,不可能知道他的研究 对于这个世界影响如此之大。我享受的,只是了解未知的这个过程。”
 
20余年来,王坦以这样开放的心态从事金融研究,并逐步将自己的研究聚焦到跨期资产定价理论、不确定型决策、投资和风险管理等领域,在国际学术杂志发表论文 21篇,成为金融理论研究领域中不确定性研究的引领者之一。

把风险关进笼子里
 
在现代金融理论的演进过程中,“不确定性”与“信息不对称性”两个概念的引入,使得金融学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不是行里人,可能很难理解不确定性的作用。其实金融研究说到底就是研究风险。如果你买一只股票,保证能挣20%,那还有什么好研究的呢?直接买就是了。 但在真实的金融环境里,小到一只股票,大到一个国家的金融政策,都会有风险。金融研究就是希望能告诉大家在有风险的前提下如何分配资源。而我专注的这个领 域,则是通过搭建模型,告诉大家风险的影响很可能会有多大。简单说,就是为各种情况下的不确定性提供更多的确定性。”
 
王坦教授认为,对于正处于金融改革关键时期的中国而言,如何确定改革路线及进程、减轻改革措施的负面影响,都有必要借助深入和系统的不确定性研究。他以引 入股指期权的决策过程为例,出台一项新的政策肯定有风险,但如果顾忌风险就不去做,所有的金融改革都无从谈起。但如果能搭建一个模型,有依据地预测在不同 条件下可能产生的风险大小,那么决策层就可以通过准入门槛的设定、杠杆比例的调整等不同条件来控制可能发生的风险。
 
“做好不确定性的研究,准确描绘出风险可能产生的影响,会让决策过程不再局限于做或者不做的二元选择,而是怎么去做的开放式问题。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开放不 是简单的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以什么样的节奏去做,更多的是一个‘度’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做到对风险有较为客观的预估,这就是不确定性研究,而我们的任务 就是评估模型的不确定性!” 王坦教授形容说,就像是给不确定性定制一个笼子,而这个笼子究竟做多大,这就需要专家学者的研究。
 
作为一名根在中国的华人,在北美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同时,不可能不关注国内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的经济体制是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移,有很多自己独特的运作方式。这些方式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谁能给出一个权威的回答?这些问题都很有意思,”王坦教授说。
 
 
寻找中国金融的独特因子
 
2002年,一批北美华人经济学家中的代表,受邀担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特聘教授,王坦教授正是其中之一。这也是他出国留学17年之后,重新全面深入认识中国经济、中国金融的第一次尝试。
 
对于当时的经历,王坦教授回忆说:“那时候并不容易,很多条件都不具备。比如说股票市场,那时候中国的A股市场发展也就10年左右的时间,很多数据都不全面,除了理论探索,很难做一些具体的实证研究。”
 
2005 年4月正式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为王坦教授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中国资本市场的契机。在这项改革试点中,政府将以前不可以上市流通的股票拿到市场上流通, 以改变同一上市公司股份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股权分置局面。王坦教授将研究的目标对准了股权分置改革中的补偿比例因素:“我研究的是非常具体的问题,就 是当时的对价是怎么决定的。”
 
王坦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北美市场也不是没有完全类似的问题,北美市场上最开始任何公司上市的时候,有相当大一部分股票是在那些创始人手里留着的,并不流 通。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在美国最开始是允许这些股票流通的,只不过创始人选择不去流通,这是一个流通性问题,而在中国是根本不允许流通。”
 
“我们发现用流通性解释中国的问题不见得是最好的方法,后来发现这个问题可能要重新写一个模型,我们就从中国的历史背景考虑到它是一个真正非流通股,当它要解禁流通的话,是一个政府的决策,其对价应该根据金融理论来决定,我们据此重新构建了一个模型。”王坦教授说。
 
持续的努力终结硕果。2011年,王坦教授与同伴合作撰写的《Privatization and Risk Sharing: Evidence from the Split Share Structure Reform in China(民营化与风险分担:来自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的证据)》一文刊发于《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金融研究评论)》杂志。这是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所刊登的关于中国A股市场改革的少数几篇论文之一,在学术界与业界引发了广泛反响。 2015年5月,王坦教授也因为这篇论文,荣获中国金融学界的最高奖项——孙冶方金融创新奖。
 
在这篇论文中,王坦教授比较了中美证券市场股票由不流通转为全流通的不同动因,并据此建立了对价生成的模型。“我相信中国的股票市场和美国的股市有着巨大 的区别,但是差别到底在哪里?”王坦教授谈及自己的这篇论文时表示:“股权分置改革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这种差别的机会。股票从半流通到全流通,是一个巨 大的跨越。那么这种对价到底是怎么决定的呢?于是就有了这篇论文。而我们从中得出的结论是,这项改革,对比东欧和前苏联类似的改革,之所以相对成功是因为 它尊重了市场化的经济规律,它的对价尊重了经济因素。”
 
事实上,不仅仅是股票市场,中国的整个金融体系跟国外相比都有着巨大的区别,中国经济有着自己独特的运行机制,而找出这些独特机制运行原理的关口,为像王坦这样的海归经济学家、金融学家提供了巨大的研究空间和机会。
 
“过去,研究这些问题的很多条件都不具备,一些重要市场的数据也不全面。但是现在,中国的金融市场和经济统计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为研究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对于我们这些研究中国金融的人而言,现在是一个天赐良机。”王坦教授说。


做中国金融研究的权威
 
相对于中国经济在过去30多年中的快速崛起,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与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格格不入。在全球化的竞争浪潮中,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命脉,其对经济的“保驾护航”作用不言而喻,中国金融与国际接轨乃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中国的现代银行体系从延安的马背上走来,到了现在究竟往何处去,是更像美国?还是更像欧洲?利率市场化如何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怎么走? 一个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经济体如何化解改革中的金融风险?”王坦教授说:“这些研究并不仅仅对中国有意义,对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市 场,如何理解中国金融体制的独特性,这本身就是对当代金融理论的重要促进。”
 
在王坦教授看来,解读中国金融体系的密码是时代所赋予金融研究者的一项使命。而为了完成这项使命,王坦教授和他的同行者们选择了一条志在长远的道路。 2008年,王坦教授受邀参与了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的筹建,这所学院专门服务于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
 
“要把中国金融研究到位,仅仅依靠几个出色的金融学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确需要领先世界的研究成果,但同样需要更多既掌握现代金融理论、又熟悉中国金融实际的高级人才。这是SAIF成立的初衷,也是SAIF所背负的使命。” 王坦教授表示。
 
“这里有一种吸引我的东西,一方面是中国金融研究的历史机遇,这是大环境。另一方面是SAIF自成体系的以研究为中心的理念,这是小环境。”
 
身为SAIF主管教授事务和研究的副院长,王坦教授工作中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为SAIF打造一支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教授团队。而SAIF对新教授的选择,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支团队的方向和可能达到的高度。
 
“我们的选择很简单:一是看他的研究能力,尤其是是否具有原创的研究能力,是否能够影响别人的思想;另一方面就是看他对于和中国有关的金融问题是不是感兴趣。这样才能保证SAIF的研究始终处于世界一流水平,才能确保SAIF在中国金融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王坦教授说。
 
令他高兴的是,经过6年的努力,一支具备原创研究能力的高水平教授队伍已经成型:SAIF的师资团队已从2009年创建时的16名,扩大至现有的58名教 授。他们全部拥有欧美知名大学的博士学位,囊括了北美一流商学院2/3的华人资深金融学教授,其中44人拥有国际一流商学院的终身教职,形成了一支“国际一流、亚洲第一、国内唯一”的金融师资阵容。
 
强大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团队为SAIF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至2014年底,SAIF的教授在6年间共完成学术论文329 篇,在国际学术杂志发表论文269篇,其中,发表于国际顶级金融期刊的论文达78篇之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金融领域均居亚洲领先地位。与此同 时,SAIF还在国际、国家以及地区各层面为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政府等政府部门提供了大量重要决策建议。
 
“我相信SAIF能够成为中国金融研究的权威,能够为中国金融接轨世界做出贡献。这也是我放弃国外的终身教职,全职投身SAIF的原因。我对SAIF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