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Myron Scholes:金融创新要回到最初的基本功能

近日,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教授Myron Scholes莅临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高金)主办的SAIF-CAFR名家讲堂,从金融系统的基本功能、尾部风险、制约因素等方面,全面阐述金融创新的未来与风险。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严弘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祥林教授也在现场与Scholes教授进行深度对话,共同探讨如何在金融创新中塑造高质量的产学研创新体系。

在主题演讲中,Scholes 教授指出,金融创新之所以发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让时间变快、满足个性化需求以及灵活性。不过,在金融创新之前,首先要了解金融体系的六大功能,这在中国和欧美都是稳定不变的。

金融有哪些功能?第一是交易和促进贸易,让交易效率更高,比如现在火热的区块链;第二是对大规模项目金融融资,从小微金融到公司合作都是融资手段;第三是为养老、紧急情况和未来等进行储蓄;第四是分散和转移风险;第五是定价和估值,让从业者可以更快地做决策,更灵活地做事;第六是减少市场的摩擦和无谓的成本。

在此基础上,Scholes 教授谈到:“如果要在金融中挣钱,我们就要想,有哪些约束因素使得我们现在做的事情还不够灵活。一旦我们理解了这些制约因素,那我们就可以创新,就可以获得利润。”Scholes 教授列举了不少金融创新的制约因素,首当其冲的就是思维因素。他指出,许多人的思维都注重于风险分布的均值和中值,但实际上投资中最重要的是看尾部,即那些不太可能发生但一旦发生则代价相当高的风险。

他进一步分析道,人们习惯于运用并过度依赖历史数据进行尾部风险分析,而不是去进行未来的预测、预估。“这就相当于你开车的时候只看后视镜开车,不看前方的路。”他一再强调,做投资不能只靠历史数据做判断,更要对未来走势做估算。

随后,Scholes 教授指出,金融本身存在壁垒,如何突破壁垒就是创新的来源,像5G网络时代、量子计算、AI人工智能等,这些科技方面的前沿发展都源自于这样的原初动力,而背后是大量数据的引入。然而,目前大型公司所产生的数据只有10%得到保留,但未来需要的是个性化的数据搭配更快速的运算,这就意味着未来的创新都是由数据创新引擎来进行驱动。

但是,Scholes 教授提醒人们,数据本身会存在错误,需要进行精准校准。在时间序列上,源自历史的数据不仅需要精准的分析,还需要各方人才共同纠正错误;在空间上,首先要确定“池子”的划分是否准确,其边界又是否正确。然而,最具挑战性的不在于这两者,而在于欺诈者会把模型用于反向工程,对投资造成重大亏损。

Scholes 教授预言:“未来的时代将会是一个互联互通的时代,就是人类资本的时代。”我们所有的个人将会和机器互联互通,并以此来调整算法、重新校准,随后利用大数据获得更有高效率的AI系统,增加更多价值。当然,面对创新的另一面,需要考虑监管的思路。在Scholes 教授看来,法规监管者和企业里的创新者“处在两个孤岛上”,两者之间矛盾重重,监管过度就很难创新。因此,我们必须划一条线,给予一定的自由度以免法规监管阻碍创新。

Scholes 教授最后总结说,人们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进行思考,将创新嵌入在人口学、技术、稀缺性和政府这四大支柱之中,利用他们的相互关联、发掘他们的制约因素进行创新。支付宝、微信支付、小微金融等都是弥补传统银行业务效率低下短板的金融创新案例,这就告诉我们,金融创新,必须回到最初的金融系统基本功能上去,去研究如何让人们更加灵活便捷地实现交易,如何降低成本。面对生活中的信息不对称性,金融创新将能提供非常好的解决方案。在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今天,中国的法规监管者与创新者都应以金融的基本功能为原点,挖掘更多数据,增加更多价值,为解决现实中的信息不对称性提供更多方便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论坛的对话环节,Myron S.Scholes教授与现场观众还就领导力、数字货币、金融科技、中美贸易战争等话题深入探讨,对中国金融创新领域的热点话题进行了专业解读,提出了全新的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