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SAIF)与财新传媒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金融发展论坛在沪举行,重庆市人民政府原市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纽约大学教授、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Sargent),美国里士满联邦储备银行前行长杰弗瑞·莱克(Jeffrey M. Lacker)以及高金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张春等专家参会并发言。6月15日,澎湃新闻对此进行了报道。
美联储前官员:政府对投资者的“溺爱”助长了金融危机
6月1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与财新传媒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金融发展论坛上,美国里士满联邦储备银行前行长杰弗里·莱克(Jeffrey M. Lacker)表示,中国应该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学到,政府不能为金融机构做过多背书,也不能“溺爱”投资者。
杰弗里·莱克出生于1955年,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麦迪逊分校经济学博士,是美国经济学家,1989年开始就职于美国里士满联邦储备银行,2004年担任行长。在美联储,他是著名的鹰派人物。
莱克指出一个误解——很多人认为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是非常脆弱的,如果政府后退一步,让金融机构自由参与市场,那么更多风险会产生。但莱克认为,有些国家金融危机很频繁,有些则不是这样,根源在于金融领域与政府的关系,而并非金融市场自身的脆弱性。
莱克表示,政府的行为看似大部分目的都是要去管控金融机构,包括需要流动性、储备金等等,看起来是为了降低金融行业的风险。然而不少官员,特别是央行官员在出现金融问题的时候会出面干涉,为了不让投资者受损失,把银行关掉,让投资者直接把钱带走,这个损失就转移到别处去了。
莱克认为,这种做法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心理错觉,以为政府是在为这些金融机构作担保,如此一来,为投资者、债权人兜底会带来很大的麻烦。根据里士满联邦储备银行的调查,美国政府的这种为投资者兜底的“安全网”已经覆盖了私有负债市场的60%。在美国所有的金融公司中,存款、债券等债务,一部分有政府直接背书,一部分是间接、暗示性的政府背书。而在19年前的1999年,这个“安全网”的覆盖率是46%。
这样的恶果是什么呢?莱克表示,大部分金融机构有了政府担保和背书,就会主动承受超过自身水平的风险。因为有侥幸心理,以为即使有风险,政府也会承担损失。所以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其实美国对金融市场管理根本不宽松,也出现了金融危机。
在政府的“安全网”之内,长期债券遇冷,而短期金融产品受到追捧。因为一旦出现银行挤兑事件,长期债券的债权人无法很快撤资,必须要等到债券到期之后才能得到偿付。而短期借款、短期金融产品受益于政府的“安全网”,为人们提供了本息垫付的诱惑。在市场巨大的需求下,金融公司发行了很多短期产品,比如60天、90天的商业票据,甚至1天的回购协议。如此一来,这些公司承担的风险非常高,自身也变得很脆弱,偿付能力更加低下。
在遇到金融危机的时候,短期金融产品的债权人赶紧撤资,然后政府出手救市,把钱借给金融机构让短期债权人不遭受损失,债还完了,国会和金融监管部门又开始加强风险监管。20世纪70年代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出现金融风险的银行,包括在外汇上亏了不少钱的富兰克林银行就是得到如此救助的,这家银行从美联储借款渡过危机。这让投资者产生了金融机构只要足够大,政府就不会让它倒闭或亏损,一定会救市的错误观念。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出现了绕过监管的公司,比如共同基金,他们不像银行那样受到严格的政府监管。在为商业票据做融资的时候,不需要有一定的资本金,也不需要满足银行的苛刻条件。对于他们,美国政府的态度比较模糊,政策制定者有时候忽略了他们未来影响金融市场的能力。但是这些机构一旦出了问题,政府还是会去救市。
“政府不可能跟投资者发誓,说我以后再也不救市了,你们这些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自己做好准备,自己保护自己吧。”莱克说道,“政府还是会给自己留一条救市的后路,所以即便政策模糊,大家还是感觉到了这种间接的政府背书。”
莱克指出,中国应该从那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学到,首先要最小化国家承诺和背书,要谨慎衡量愿不愿意承受背书带来的风险。其次,要清晰确定干预市场的范围,言行合一,不要模糊化这个灰色地带。最后,在作出承诺的时候小心斟酌用词,不要承诺做不到的事情,要为可能倒闭的金融机构、存在破坏性的金融机构准备相应政策,要避免投资者勒索、威胁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