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的经济学家吴敬琏16日作客高金SAIF·CAFR名家讲堂时指出,研究中国的问题时,要开拓思想市场,研究基本问题,探索中国长期发展的路径。本场讲堂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高金)和中信出版集团上海公司(中信·大方)联合主办。4月17日,中国证券网对此进行了报道。
吴敬琏:不能光研究现象,要研究中国的基本问题
88岁的经济学家吴敬琏16日作客高金SAIF·CAFR名家讲堂时指出,研究中国的问题时,要开拓思想市场,研究基本问题,探索中国长期发展的路径。本场讲堂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高金)和中信出版集团上海公司(中信·大方)联合主办。
“经济学界的同仁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上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有一个问题就是研究现象的很多,但基本问题往往研究不透。”吴敬琏指出,“一个新的现象出现以后,就会热闹一番,但往往浅尝辄止,过了一段时间这个现象就不被人关注了。我们需要研究基本的问题,因为本质的东西是比较稳定的,是长期的存在。本质的问题研究清楚了,就不至于每次浪潮来临时,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原点。”
吴敬琏认为,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和体制的变革是贯穿中国几十年经济发展的两个主线索。关于经济增长模式,过去有很多口号,但吴敬琏认为往往在解读和执行的过程中都没有把基本的认识保留下来。
比如,围绕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这一主题,1981年就提出了“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走出一条经济建设的新路子”,1995年时提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转变”,2007年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0年提出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在我看来,这些口号其实讲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要提高效率、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吴敬琏总结道,“我认为就是回到了经济学家索洛提出的增长函数,即经济增长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以及索洛余值(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此前中国经济的增长,靠的是人口红利和海量投资,但现在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了,靠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更让人担忧的是,全要素生产率在2007年后也在下降,这个趋势大家是认可的,清华大学的白重恩教授和日本的青木昌彦教授都研究过这个问题。但这些基本问题,普通民众很少知道,就造成讨论各种现象时出现五花八门的观点。”
“事实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也是提高效率,优化结构,纠正资源误配。在我看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供给侧,说明经济的长期增长已不能靠刺激需求端,不能光靠三驾马车,要从供给端找对策。第二,解决最终问题,要靠结构性改革,因为大框架已经建立了,但很多中间的架构还要改,所以叫结构性改革。”吴敬琏指出。
至于体制的变迁,吴敬琏认为其本质就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问题。市场经济为什么优于计划经济?这个问题并没有讨论得很清楚,这就导致这一问题被不断地提出,有的人还希望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
“20世纪初期,帕累托证明了计划经济可以和市场经济一样有效率,但他的模型有一个前提,就是信息是完全充分的,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后来哈耶克给了致命的一击,他证明了完全充分的信息机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不可能建立的。我们自己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过去企业给计委报数据的时候,都是多报投入,少报产出。”吴敬琏表示。
在演讲的最后,吴敬琏指出当前中国面对的经济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比如房地产泡沫如果崩盘,其后果或许比日本的崩盘更为严重,因为日本当年已经是高收入国家了。我们需要通过“三去一降一补”来纠正资源的误配、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而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依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市场有两个主要的功能,一是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二是能够建立起激发创新创业积极性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