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金融专业从招生“入口”到就业“出口”,都有从严求精之势。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开创中国首个金融专业方向的工商管理硕士——金融MBA项目(FMBA),并开启新的“三招模式”。3月12日,上观新闻对此进行了报道。
海归院长回应“施一公之问”,金融领域硕士项目招生严之又严
“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板,我想去金融公司’。”
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院士曾在欧美同学会作此表示,“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这个国家出了大问题。”
与施一公一样,李峰教授也在留美18年之后海归,放弃密西根大学罗斯商学院终身教职回沪,现任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MBA项目主任。11日,他在讨论中国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时特别回应了“施一公之问”。
金融,和钱打交道,多多少少被认为存在为富不仁的金融大鳄。李峰表示,施一公作为非常有成就的科学家,他的这句话放在美国身上也是一个问题。比如,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40%去了华尔街,40%去了咨询公司,如果把这两个行业加起来,金融+咨询占到了80%,“施一公的批评同样适用于美国”。
但金融危机以后,从华尔街范围来看,金融行业的吸引力开始逐渐下降,这个指标在过去已经降到20%到30%。李峰认为,这些年轻人不愿意去华尔街,他们选择去硅谷,选择去实体公司,“我个人认为有很多原因,但是一部分原因是美国的金融机构除了追逐利润最大化之外,有没有承担起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另一个方面,李峰发现,即使华尔街从业人员,根据咨询公司的调查,不到15%的新入职者愿意在公司里待5年以上,非常没有耐性。他们希望年轻的时候把自己的身体透支,直到实现财富自由,“这是非常短期的利益驱动,少了点情怀,不像我们的父辈或者祖辈”。因此,可以这样说,华尔街最近在整个经济架构中处于一个下行趋势。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中国的金融人才可以改变中国的金融行业“向上向善”。另一位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副院长潘杰表示,有人预测说,按照现在的速度发展,2020年,最晚也是2025年,中国经济总量就要赶上美国。如今,中国金融的体量越来越大,体量是整个GDP的3倍,“不能一谈到金融,就让人想到逐利的野蛮人”。
“在衡量全球金融中心的指数系统中,人才指标所占权重高达1/4。”潘杰表示,目前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刚刚发布的数字:上海第16位,深圳第19位,北京第23位,都有所提升——其中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维度就是人才,包括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多少,占整个城市人口的比例,人才的高学历比例多高,拥有金融专业背景的人才比例多高,等等十余个指标。
眼下,金融专业从招生“入口”到就业“出口”,都有从严求精之势。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开创中国首个金融专业方向的工商管理硕士——金融MBA项目(FMBA),项目执行主任倪海英表示,新一级全日制FMBA只招收30人,而2017级报考人数超2000人,30-37岁这一年龄段的考生逐年增加。项目在教育背景和从业经历上有更严的筛选标准,比如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和金融机构三管齐下,开启新的“三招模式”:高金与伯克利的金融工程硕士项目联合招生,并在面试环节请金融机构高管共同审核考生相关资料,也让报考学员在入学面试环节即进入金融机构人才储备池,将其未来职业定位于基金经理和投资经理。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作为上海市政府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创建的国际化金融学院,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今年新产生的这一届理事会由11人组成,时任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卸任理事长,现由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波担任理事长。除校内人士外,市发改委主任、市财政局局长、市教委主任、市金融办主任等上海相关委办局领导也担任多名理事,还有来自伦敦帝国学院的外籍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