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嘴】邱慈观教授:财富管理随想——失职风险
发布时间:2016-08-19 浏览次数:8946次

《陆家嘴》8月刊刊发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邱慈观的专栏文章《财富管理随想:失职风险》。

财富管理随想:失职风险

近几年,财富管理在中国兴起,蔚为风潮,各银行先后抢进,储备人力,强化产品,更推出讲座,广邀各界菁英参与。这些讲座常以"财富管理风云会"、"财富管理红火潮"命名,以示新时代来临,其内容除涉及对资产配置的说明外,更介绍自家理财商品的优势。

这些讲座常刊登于报章杂志及网络,广为民众阅览,笔者有时亦忝列读者群中。但在看完多篇报导后,我不免有所感触,理由是它们常从银行立场出发,以拓展业务为目的,对财富管理的优势过度宣扬,对风险却避重就轻。就算谈起风险,通常也只说金融商品的风险,如由利率引起的商品价格波动,但对理财人员的失职风险几乎不提。换言之,这些讲座所言风险只涉及商品本身,却忽略了财富管理从业人员的相关风险,而真实世界里这类风险更属常态。

金融商品有供应链,其中除制造方及终端客户方之外,还有咨询方及经销方。更具体地,金融商品的制造由投资银行、基金公司进行,透过研发、设计、制作及压力测试等步骤,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如结构债、股权基金等。一般商业银行涉入的多半是商品销售,由旗下的私人银行及财富管理等部门进行。金融商品复杂性高,其销售并非一般售货员所能承担,须由学有专精、训练有素者为之。这些被称为"理财顾问"、"投资顾问"的专业人员,拥有行业执照,透过对客户(风险及报酬等)偏好的分析,推荐合适商品,再落实销售商品等投资细节,而资产配置也在流程中形成。因此,理财顾问同时扮演两种角色,一是针对客户的资产配置问题,提供合适的投资建议,二是针对所建议的金融商品,提供具体销售。

不过,当一人同时扮演两种立场分歧的角色时,易于涉入角色冲突,因而产生各种失职情况,包括不当交易、蓄意欺瞒、隐匿讯息等。这些现象更常引起伦理争议及法律诉讼,当涉入方问题严重且违法证据确凿时,更会被政府惩以巨额罚金及勒令整改。摩根大通、花旗、瑞士信贷等多间国际知名银行,都曾因财富管理业务失职而遭到处分。

针对理财人员的失职问题,注册金融分析师(Certified Financial Analysts, CFA)及认证财务策划师(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s, CFP)等相关的行业组织,都订有〈专业行为守则〉,对执业时须符合的行为标准予以界定。各行会守则虽依具体执业范围不同而有差异,但多建立在诚信、客观、公平、保密、专业等原则上,其中以诚信(integrity)为首要。现实世界里,诚信更常被各金融机构引为核心价值,要求组织成员依此标准处事。

那么,诚信如何界定?那种行为才符合诚信呢?针对这个问题,各家说法略有出入,但通常都纳入了诚实、整全、表里如一等概念,而将诚信行为看成具有"一致性"(consistency)以及"未分割性"(undivided)两种特质。例如,CFP协会就对诚信行为做了如此说明:"个人须将诚实与公正,置于他能得到的(非金钱类)好处与(金钱)获利之上"。

针对这译文,读者可能认为太曲折,念不顺,而事实上它就是中国人所谓的"先义后利"。亦即,诚信要求当事人先"诚实与公正",后"好处与获利"。只是这道理直白,实践上并不易做到,以下是几则未达标案例。

理财顾问虽总表示"客户至上",但在资产配置过程中常将己身利益置于客户之上,涉入不诚信行为。这背后的理由常与制度设计有关,例如激励性酬劳的设计。理财顾问的酬劳通常有几个组成部分,包括底薪、销售提成及利润分红等,设计原意在于驱动当事人能积极推展业务。但这种设计也会引发不当诱因,让理财顾问见利忘义,为赚取销售酬佣而对客户推荐了不符其投资属性的金融商品。另外,当金融商品之销售提成与其风险正向相关时,更易引发理财顾问的私心,把客户看成达到(利己)目的之手段,而不能再给以专业化的资产配置,造成将高风险商品荐予八十岁老翁的案例。

这种违反忠诚原则的财富管理行为,出现在一般理财中心,也出现在私人银行。私人银行专替高端客户理财,门面豪华,姿态阔绰。相较于一般理财顾问,私人银行家的薪酬更高,其中大部分也出于销售提成,须透过持续的交易来产生,而这种过度交易不仅不符合投资理论,也不利于客户。因类似现象常发生,文献以"炒单"(churning)名之,系指理财顾问因私心而以调整投资组合为名,建议客户持续地翻炒交易单,以产生大量酬佣。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前几年,与财富管理相关的失职问题多不胜举,其中尤以高盛公司最糟。高盛是华尔街知名的投资银行,从2006年开始,陆续地将质量极其恶劣的次级房贷予以证券化,包装成多檔金融商品,荐予高端客户。在推荐过程中,高盛除刻意隐瞒商品问题,将其表述成优质外,更隐瞒了多项不当行为,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它本身涉入的不当交易。亦即,针对质量低劣的商品,高盛明知其价格必将下跌,它却建议客户买进,自己放空。

读者都知道,同文件金融商品的价格不能同时既涨又跌,买进者系基于未来价格将上涨的看法,放空者系基于未来价格将下跌的看法,但两者之间仅一方能获利,另一方必会亏损。换言之,高盛在明知商品价格会下跌情况下,为了本身利益而建议客户买进、自己放空,这行为不仅不诚实、不公正,违反了诚信原则,还涉及利益冲突。

针对高盛的失职行为,美国国会曾深入调查,将结果列入后来公布的〈华尔街及金融危机〉。依据该报告书,高盛的失职行为甚多,包括未对投资人披露重大讯息、将价格注定下跌的商品售予客户、自己却对同档商品持放空立场、隐匿本身涉入、对证券化资产做错误呈现等。另外,高盛又被美国证监会、纽约市检察长等调查,除受严厉处分外,声誉重创,此后业务一落千丈,迄今难以恢复。

这种"一人两角",可能因立场不同而涉入冲突的问题,别的行业也会面临,其中一些已设法防范,尤以医药分家最知名。医生只看诊、开处方,但不卖药,以防止他们为了销售酬佣而做出不当诊断的弊病。病人通常在专业药局或医院药房,才能买到药。

当然,倘理财顾问遵循专业行为标准,以符合投资理论的方式进行资产配置,则这项工作应可令客户受益,"大哉论"对此并不否认。今天所言,系针对失职乱象而提点的警世箴言。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