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报】SAIF金融市场与宏观政策研讨会在沪举行
发布时间:2016-08-19 浏览次数:7428次

8月15日,SAIF金融市场与宏观政策研讨会暨2016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启动公开课在沪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SAIF)与第一财经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SAIF金融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袁志刚等多位重量级学者围绕中国金融市场风险和宏观经济政策走向进行精彩观点分享和头脑风暴。8月19日,《上海金融报》对此进行了报道。

SAIF金融市场与宏观政策研讨会在沪举行

近日,SAIF金融市场与宏观政策研讨会暨2016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启动公开课在沪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与第一财经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SAIF金融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袁志刚等嘉宾,共同探讨中国金融市场风险和宏观经济政策走向。
  
盛松成指出,社会融资规模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编制社会融资规模,有利于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和形成统一综合的金融监管体制。盛松成介绍称,社会融资规模由金融机构表内贷款、金融机构通过表外提供的融资、直接融资和其他融资四大类融资构成,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结构趋势和特点表现为人民币贷款占比大幅下降,但近期明显回升;实体经济通过金融机构表外的融资迅速增长,近期波动较大;直接融资快速发展,市场配置资金的作用不断提高;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盛松成认为,社会融资规模是反映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指标。从总量看,社会融资规模反映了资金的总供给;从全社会资金供给的角度,则反映了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而从结构看,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十分丰富。
  
钱军则以“波动中的国际金融体系:2016下半场”为题,深入分析了国际金融体系走势对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影响。在钱军看来,美联储加息与否仍要看市场,预计今年最多加息一次。“对于美国经济来说,最大的不确定性是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钱军表示。
  
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钱军认为,由于金融传导机制问题,中国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效果有限,而资产泡沫以及破灭时可能会引发危机,并且低息环境对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不利。因此,目前更有效的政策仍以财政政策为主,即为“企业减税+财政赤字”。而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则在于金融体系改革,包括构建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以更好配置社会资源,引入国际金融机构竞争以及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对于市场广泛关注和担忧的中国债务问题,袁志刚表示,中国债务水平处于高位并且持续上升,但金融稳定的关键是债务分布,而不是债务水平。袁志刚认为,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债转股和不良资产证券化,是缓解债务问题的多种政策工具。短期来看,中国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极低,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则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所在。
  
一桥大学经济学教授、第一财经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伍晓鹰指出,严重的产能过剩也许是好事。“因为它第一次迫使政府真正面对经济结构问题,当看到‘去产能’已经别无选择,而且肯定会导致经济进一步减速时,决策者才醒悟到‘产能过剩’最终必然会影响到(各级)政府的经济增速目标。而且,目前严重的产能过剩虽有市场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长期参与和干预经济造成的资源错配所致。”伍晓鹰认为,“解决产能过剩,必须依靠市场,不能再依靠政府,更不能采取行政手段。”
  
Upright Capital董事长、第一财经研究院客座高级研究员刘陈杰分享了对于“中国金融风险及其化解机制”的思考,在他看来,潜在的金融风险值得高度重视和关注。“国内的金融风险主要在于非金融企业的高负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特别是最新的PPP形式融资;房地产行业的高库存和一二线城市的泡沫;以及新兴金融业态。”刘陈杰表示,“用供给侧改革化解潜在金融风险,首先要回到经济基本面,从供给侧改革出发;其次要守正出奇,呼唤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最后,担忧不会马上转变为危机。”

【原文链接】SAIF金融市场与宏观政策研讨会在沪举行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