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人物】张春教授:利用市场“打僵尸”
发布时间:2016-06-14 浏览次数:7157次

《环球人物》6月刊刊发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张春的观点文章。针对供给侧改革中如何处置好“僵尸企业”的问题,张春教授指出,首要的一点是,人员安置应坚持财务救济与技能培训并重的原则。一方面,政府要做好“托底”工作,为下岗职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另一方面,要帮助下岗职工在心理上、技能上做好充分准备,尽快实现再就业。从操作层面看,张春教授认为,有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是,“僵尸企业”的资产和资源必须仍具有一定价值,具备进行并购整合以提升企业经营效益的空间。这类兼并重组,确实应给予鼓励和支持。第二个前提是,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矫正作用,通过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让不具备兼并重组价值的落后产能企业彻底出局。

利用市场“打僵尸”

最近一段时间,整个社会都在关注供给侧改革,其中与老百姓关系密切的一点就是如何清理“僵尸企业”,即产能严重过剩、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如果说供给侧改革是关系到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不能输的战争”,那么处置好“僵尸企业”就是其中一场关键性的战役。

在笔者看来,清理“僵尸企业”首要的一点是,人员安置应坚持财务救济与技能培训并重的原则。一方面,政府要做好“托底”工作,为下岗职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另一方面,要帮助下岗职工在心理上、技能上做好充分准备,尽快实现再就业。

据笔者了解,中央政府设置了1000亿元的专项奖励资金,用于解决去产能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可见决策层对此已有共识。如果能将大量劳动力从无效生产部门剥离出来,转而投入能够产生新价值的行业,对经济大局是极其有益的,关键在于专项资金的使用要讲究效率。通过财政补贴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适龄人员进行再就业的新技能培训,找到新出路,尤其要引导他们进入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使其劳动能够产生新的价值。

对于本轮处置“僵尸企业”,中央提出要“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从操作层面看,笔者认为有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是,“僵尸企业”的资产和资源必须仍具有一定价值,具备进行并购整合以提升企业经营效益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并购主体可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或资产;“僵尸企业”通过成为并购主体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可有效解决原来的经营困难;对社会来说,能妥善解决员工安置问题。对于这类兼并重组,确实应给予鼓励和支持。

第二个前提是,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矫正作用,通过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让不具备兼并重组价值的落后产能企业彻底出局。在这个过程中,要警惕行政力量的干涉,尤其要防止出现优质企业在行政命令的压力下,以“拉郎配”的形式兼并毫无价值的“僵尸企业”,这不但无法实现去产能的目的,甚至可能导致优质企业的效益下滑,背离兼并重组的初衷。

此外,我们要正确对待清理“僵尸企业”后产生的呆坏账。“僵尸企业”享受着优惠的金融资源,却无法产生效益,清理它们不过是让这些本就存在的金融风险由隐性变成显性,并不会增加风险总量。长痛不如短痛,暴露隐性呆坏账,能够制止金融资源继续流向低效甚至无效的部门,这将有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长远健康发展。

面对已经暴露的呆坏账,银行和地方政府都应实事求是,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由于行政命令引发的不良贷款,政府要积极出台解决措施;由于银行监管问题引发的坏账,银行也要主动消化,从而腾出金融资源来支持有活力、有效益的新兴行业。只有在各个部门的统一协作下,才能真正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快速实施。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