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金融支持是创业创新的“养料”
发布时间:2016-05-23 浏览次数:7112次

4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承办的“创业与投资高峰论坛”在沪举行,论坛以“借力金融‘翅膀’:科创时代的成功之道”为主题,共商金融资本助力创业创新之路。5月21日,《新民晚报》对此进行了报道。

 

金融支持是创业创新的“养料”

著名华人金融学家、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王江日前在由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承办的“创业与投资高峰论坛”上说,如果把每一个创新点子当成土壤,金融的支持就像是给它浇水和施肥的养料。

京、沪、深是创业“最热点”

王江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增长的模式面临从以量为标准到以质为标准的增长模式的转变,正从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从整个生产流程的后台走到前台。“要完成这样的转变,创新是一个必经之路。”在论坛上,中国科技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主任张志宏则公布了一组数据,2005年到2015年,中国创业投资快速增长,2015年当年共发生了3445个创业投资案例,创业投资协议金额达1293亿人民币,涵盖金融、互联网、电信及增值业务、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2015年,北京、上海、深圳是中国创业投资最热的领域,而新三板正成为支撑创业创新的重要融资平台,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达到了5129家,数量、融资额都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总市值近2.5万亿元。

“我们和世界同步进入了一个技术大变革、创业大繁荣的时代。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中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第四轮创新创业的浪潮由此到来。”张志宏说:“这最新一轮的创业浪潮,是在新技术革命、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周期、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社会文化进步的共同推动下形成的。”

不要盲目地去创业创新

创新创业不能作为一项运动来做,创业风险很高,而且成功概率很低。自然道公司董事长兼CEO、多普达智能手机创始人杨兴平从自身在硅谷的四段创业经历以身说法: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去创业,创新这件工作也是少数人去做的。“目前,创新创业最大的问题是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金融市场机制,这和中国社会存在着比较急功近利的风气有关。良好的机制,不仅要靠政府,更要依靠健全的法制体系、健康的金融以及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来驱动它无限地循环。”那又应该如何化解创新创业的风险?3D部落创始人张志芳将自己定义为“草根的代表”,3D部落在2006年成立之初,并没有处于“双创”时代。历经十年打磨,张志芳认为,创新应该不忘初心,盲目地为了创新而创新可能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实体企业为了投资人去改变自身的做法不太明智。在创业创新这条路上,只要你选择的路是正确的,不和政策违背,你就该坚定自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肯定需要平衡财务报表、投资人关系等等,但你的核心在哪里,你自己要非常清晰。”

创业要尽早与金融对接

高金金融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军总结了中国打造创业圈子应该具备的三点要素。第一,创始人或联合创始人要有长期计划,长期计划并非仅仅想到上市规模,更要有一些“干一件事”的雄心壮志。第二,团队的重要性。第三,创业应该很早地跟金融进行很好的对接,这其中应该对项目有较为长远的估值,包括规模效应、市场机制等。

“如果把一项创新从初始到成熟的整个过程当做一个生命链来考虑,那么生命流程中每一步都依赖于金融的支持。一般来说,创新创业的初始资本是自筹的,但后面的发展往往都要靠某种市场机制来推动金融服务,比如,天使、风投、投贷和上市等。即使是上市后,对现有企业收购、扩张、兼并、借贷等也离不开金融支持。”王江认为,金融支持和服务应该有一套流程,而金融对创新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定价、风险、机制。“要形成高效的金融支持,最重要的是形成比较健全的市场机制和资本市场,这其中就包括了定价机制、风险有效退出的机制和客观的激励机制。”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