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日报】PE/VC募投空前活跃 哪类创业公司会更受青睐?
发布时间:2016-04-25 浏览次数:7025次

4月16日,“创业与投资高峰论坛”在上海举办。本届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承办,吸引了包括政策制定者、知名学者、金融翘楚及科创新贵在内的数十位重量级嘉宾,以“借力金融‘翅膀’:科创时代的成功之道”为主题,共商金融资本助力创业创新之路。4月21日,《第一财经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

PE/VC募投空前活跃 哪类创业公司会更受青睐?

2015年,“资本寒冬论”一直是创投、股权投资圈的热门话题。

但事实上,《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注意到,由投中信息和歌斐资产联合发布的《2015中国PE/VC行业白皮书》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共有1314只私募股权基金完成募集,比2014年全年增长141%;募集金额则达到1177亿美元,比2014年全年增长46%,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模上都创下历史新高。

另外,2015年PE/VC共投出2123个项目,主要集中于早期项目,投资规模达到821亿美元,较2014年分别增长29%和52%,实现连续三年增长。项目估值方面,2015年项目平均估值高达33倍,高于目前市场的平均市盈率,甚至超过2011年所谓的“全民PE”时期。

尽管项目退出受阻,但PE/VC募资、投资却空前火热,一级市场投资人对于行业的信心可见一斑。但另一个尴尬的事实是,接近年末,B轮、C轮企业面临倒闭的消息却屡屡传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业者的路在何方?创投机构在选择项目时,更偏好技术创新型还是商业模式创新型公司?

日前,在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承办的“创业与投资高峰论坛”上,六禾创投总裁王烨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相较起技术创新,中国目前的创业公司中商业模式创新偏多,但商业模式创新型公司最大的问题在于,执行过程中容易受到复制。“这种情况下,创始人的个人能力需要很强。要么有资源能够变现,要么有技术背景,要么有极强的号召力。”王烨说。

“商业模式创新型公司,到了一定时候需要和大公司形成战略同盟,我们看项目的时候难度更大一些。技术型创新公司可能做不了很大,但在局部能够形成市场价值,而且在退出的时候如果是兼并收购,那买起来也比较容易。”王烨向记者分析称,VC机构的投资组合里需同时囊括两种类型公司。

作为“智能手机之父”,自然道公司董事长、多普达智能手机创始人杨兴平则向记者分享了其包括核电站风险评估、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在内的四段硅谷创业经历。“经历了四个从无到有,这其中有几次都是失败的。我们从1997年开始做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到2000年把三亿美金的投资烧完以后发现这个市场还是不行,逼得没办法,就把操作系统卖给了苹果。”

杨兴平向记者直言,“创业的风险很高,而成功的概率真的很低。从这个维度上来看,我其实很不赞同大多数人去创业。创新创业不能作为一种运动来做,不能大规模地去做这件事情。”

在他看来,技术创新虽然更受投资人青睐,但同样面临巨大风险,例如技术过于早期,市场不够成熟,不具备很大的市场空间。“大多数搞技术原创的都变成了炮灰,现在社会环境下,创业者应该多侧重于应用型创新、复合型的创新。”杨兴平说。

“我们过去大部分的企业创新都是一次性的模式,苹果的转型很成功,从原来卖硬件变成了卖服务。我要是做投资的话,先要看是不是连续多次的盈利模式,这个基础上有没有非常大的市场营销资源。”杨兴平表示。

除了对创新类型的讨论,目前创投界人士普遍还有一个共识,“人”是创业中最为重要的因素,而目前国内却缺乏真正优秀的创业者。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不少投资人表示一方面重视对初创者的“相面”(团队成员是否优势互补、是否存在长板、是否具备市场优势等),另一方面,较为青睐“连续创业者”。

此外,德同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邵俊还向记者强调了创业的“裂变效应”(“溢出效应”),即成功巨头企业的人才二次创业,成功概率更高。“全中国所谓的三巨头BAT,没有一个在上海,小米、京东等企业的总部也不在上海。地方政府可以有所作为,围绕人才的溢出效应分一杯羹,比如尝试把BAT的一些业务吸引过来。”邵俊称。

“另外还要做好上下游供应链整合。对于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和硬件相关的创业企业,供应链是否齐全也决定了他们是否有比较好的创业生态空间。”邵俊表示,上海可以尝试发挥龙头作用,整合长三角的供应链;同时发挥金融中心的优势,将扶持创业的资金整合起来,形成一个适合创业的众创生态圈。

【原文链接】PE/VC募投空前活跃 哪类创业公司会更受青睐?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