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正式启动其浦东校区,并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管理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做主旨演讲。3月18日,《浦东时报》对此进行了报道。
金融创新如何助力供给侧改革实践
支持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金融创新要分类别来看,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类型,支持现在的“三去一降一补”,是为目前供给侧改革大的战略目标服务的一些金融创新;第二种,是化解金融体系自身风险需要一些金融创新;第三种,是金融体制机制需要的金融创新。这三种类型的创新,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有很大的关联度,而且需要协同推进。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实质及含义,我想重点还是在改革上面。供给侧改革离不开金融支持,特别是今年推进的“三去一降一补”,这五个重点工作都和金融密切相关,关于金融支持供给侧改革,我有几点想法。
解决绝对过剩和结构性过剩
首先,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都存在着某种层次的产能过剩。实体经济的产能过剩存在着绝对的过剩和结构性过剩。绝对过剩原因就是中国长期以来投资主导的、以追求速度和规模扩张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特别是“4万亿”。
现在越来越倾向于增长要调整,但产能过剩不是新问题,比如钢铁行业,2015年实际产出6亿吨,至少过剩了1.5亿吨的产能。我认为,绝对过剩是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的,而这种发展模式现在正在转变。现在有一些地方政府比较快地开始转型,如上海和广州、深圳,有一些是在彷徨之中,不会干也不敢干。还有结构性过剩,中国在度过温饱阶段后,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家希望供给可以更加满足个性化的、高端的需求,但是目前的供给侧,高精尖产品、高质量产品不足。
从虚拟经济的角度来说,也存在着绝对过剩和结构性过剩。绝对过剩是我们的货币供应量占GDP的比重全球最高,接近200%。供给应该说绝对过剩,流动性是非常充足的。但是也存在着结构性过剩,对创新、创业支持不够,而对传统行业,特别是传统行业中的国企,地方平台支持过度,这个情况到目前仍然存在。对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可以稳定支持经济发展的领域支持不够。
最近房贷迅速膨胀,还有一些互联网金融,包括一些体制外的金融在做负债,这些都是高风险的短期投机性行为。此外,对实体经济走出去支持不够,我们的金融资源主要是在国内市场,而且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在金融体系内部转来转去,走出去有很多现实的困难,开拓海外市场非常困难。
在资本市场领域,中国大银行中间业务有很多的代理业务、财务顾问业务,这些中间业务占比大的银行达到20%,一些中小银行几乎1%都没有,而大家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这也是我说的结构性过剩问题之一。
其次,支持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金融创新要分类别来看,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支持现在的“三去一降一补”,是为目前供给侧改革大的战略目标服务的一些金融创新;第二种,是化解金融体系自身风险需要一些金融创新;第三种,是金融体制机制需要的金融创新。这三种类型的创新,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有很大的关联度,而且需要协同推进。
关于支持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在去产能过程当中,并购重组一定是重要的手段和途径。对于金融来说,怎么样为并购重组提供更好的融资服务,是一个很大的任务,这需要创新。转岗再就业人群需要培训,一些教育机构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发展起来,也需要金融提供支持。
降成本这一块,我认为降低企业成本最核心、最关键的是提高金融体系效率,而且要减少服务环节。现在很多的正规金融机构不做,业务转到影子银行做,增加了很多环节,每个环节都要增加成本,到了企业手上,一定成本很高,这一块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补短板的金融创新空间更大。我们可以在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方面创新,在风险管理方式上有创新,未来可以通过一些创新的担保方式,给市场创造一些条件。还有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经营上要给予一些创新,夹层融资方面也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化解金融体系风险
这几年,金融风险集中暴露。首先是银行的不良率,资产质量弱化,事实上还有一些风险没有充分暴露,如互联互保的风险,如银行出于考核监管的压力,有意识延后不良资产暴露等等,大家都觉得真实不良率恐怕比银监会公布的要高。有一些中小银行风险相当高,不良率水平已经高到了比较危险的程度。
还有去产能和消灭“僵尸”企业,我们觉得有可能加速信贷风险暴露。
另外一个问题是风险的跨部门传递。最近几年,开始是影子银行发展,之后互联网金融发展,互联网金融之前还有一个阶段是各地方性的非正规机构,不是金融机构,但是又在做金融业务,比如说大量的小贷公司,现在已经上万家了,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都不算金融机构,都不归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还有各种各样的资产管理公司、民间借贷公司,地方上有很多这样的公司,这样的非银行、非正规金融活动的兴起,使得非正规金融风险很容易传递到正规金融体系当中来。还有来自海外的风险,中国的对外开放越来越大,海外市场一点点的波动,也可能对中国市场带来很大的影响。此外还有交叉理财和同业业务,横跨了多个市场和行业,这些风险很容易传染。
在化解风险方面,要考虑一些创新。比如推进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说了几年,但推进的力度不是很大,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对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资产证券化潜在风险的担心。在不良资产方面,能不能考虑金融机构内部隔离出来,采取一些专门的措施?我觉得监管部门要提高对不良资产的容忍度,现在都超过了2%,很多金融机构不敢把真实的不良资产情况显露出来,这些东西像是一个脓包,挤出来再擦点药就好了,如果不挤出来可能会越来越大。还有一点,要放开金融资产的管理市场,目前金融资产的管理只有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还有最近成立的大约十几家省一级资产管理公司,其他的机构是不能做的,而无论是金融管理的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恐怕还要进一步开放。
金融体系改革创新
金融体系内部的改革创新,同样有着巨大的空间。最新的几起案子暴露了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水平的低下,管理混乱且存在着严重的道德风险。针对金融机构自身的体制机制,我认为应该从混合所有制着手,有的金融机构可以分拆和重组,通过这样的方式强化金融机构内部和外部关系。此外还有金融监管创新。
需要警惕的是,防止改革过程当中出现新的政府过度干预。在化解过剩产能、去杠杆的每个环节中,都有可能政府出现过度干预的现象。所以有一位经济学家提出,要防止出现新的计划经济。应该注意,在“三去一降一补”的过程当中,如果政府什么事儿都要管,什么事儿都要介入,这是一个隐藏的风险。第二点,政府应对现在的问题分类处理,防止一刀切,防止乱作为和不作为。我们到一些地方调研,听来听去就是要政策、要资金、要资源,这类“等、靠、要”的问题也应该加以关注。第三点,推动高效率运行。现在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用文件落实文件,用会议落实会议。我曾经到一个西部地区的地级市,有一位金融办主任到那调研,金融办主任和我说,一年要处理1200份文件。七八个人的金融办要日处理4.6个文件,有多少精力来真正落实文件精神呢?政府工作要实质重于形式,而且应该特别关注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现在都是报喜不报忧,或者说等到问题出来了,有可能向上级伸手的时候就使劲要资源。在改革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更多关注政府和市场如何进一步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