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上海金融报》刊发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军的观点报道,他表示,虽然金融市场会有不小的波动性,整个金融体系应该继续市场化进程。
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军: 波动性和市场化成为金融市场常态
近日,在上海举行的“2016年上市公司精英茶会”中,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金融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军认为,2016年金融市场的两个关键词是:“波动性”和“市场化”。他表示,虽然金融市场会有不小的波动性,整个金融体系应该继续市场化进程。
2016年中国金融市场波动性将成常态。无论是股市还是汇率,波动幅度不会小。然而,市场化始终是金融体系的核心,因此即使在市场波动的背景下,仍应继续 推进金融体系市场化进程。
如何改进中国股市的交易机制?股市一项新交易机制的推出应综合考虑已有的机制,并确定暂停和终止交易的目的。以美国为例,其熔断机制在1988年的推出是在1987年股灾后经过一年的探讨后制定的。目前的核心是让高频程序化交易引发的、非基本面的暴跌能够被止住,使用了覆盖面广的标普500指数(1988年到2013年是道琼斯指数),而熔断阈值的选取也保证了熔断闸门的开启是小概率事件。而与美国不同的中国A股市场,散户和短线策略为市场主力,股市本身波动性比美国至少大一倍半,所以采用同样的阈值导致触动和关闸并非小概率事件。此外,在市场下行压力较大,波动性比正常水平高的情况(尤其是经过2015年前7个月的“洗礼”的中国股市)下,熔断机制的推出可能改变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产生了副作用。
与此同时,注册制的推进刻不容缓。不管是从行业结构(传统vs新兴行业)还是传统行业内上市公司是否领军企业,中国上市公司不代表中国的经济结构,从而导致A股市场与经济增长脱节,导致社会资源难以得到合理配置。核心问题是上市是行政审批过程,而且业绩门槛高。所以,降息等宽松货币政策并不能帮助大量(非上市的)优秀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而注册制的推出可以降低上市的业绩门槛,市场化的上市过程会鼓励中小企业,尤其是新兴行业的民企上市,获得(股权)融资并去杠杆。
目前,中国企业并购浪潮呈现全球化特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浪潮会继续,核心之一是进行全球资产配置,然而在跨国并购中应考虑国家风险和企业文化冲突。
此外,企业在国内外实施多元化并购战略时,应考虑并购后的管理成本增加的问题 。
值得注意的是,实体经济与金融资本对接,资本进入公司的管理和控制权趋势 将逐渐增强,引来中国的“股东积极参与主义”。万科宝能之争即是上市公司市场化治理的显现,而公司原有大股东和资本代表的新股东之间的竞争在大多数情况下会给公司的小股东更多的选择权和话语权。对于恶意收购,在发达市场中最有效的防御手段为“毒丸计划”,然而,这一手段因中国的法律法规,难以达到在美国市场的作用。
钱军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不会发生恐慌性资本外逃。伴随着经济转型和增长率的下降,从市场机制而言,人民币汇率进行贬值,尤其兑美元贬值,是正常的市场现象。人民币对美元应该还有进一步贬值的空间,但在调整过程中应适度平稳,否则过度单方面的汇率变动有可能触发资金恐慌性外逃。
【原文链接】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军: 波动性和市场化成为金融市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