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朱蕾教授:实行熔断机制 要有更多配套措施
发布时间:2016-01-11 浏览次数:6723次

1月9日,《解放日报》刊发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会计学副教授朱蕾的观点报道。朱蕾教授建议,与欧美成熟股市相比,在我国股市实行熔断机制,要有更多配套措施的考虑。

实行熔断机制 要有更多配套措施

昨天是证监会暂停熔断机制的首个交易日,沪深两市跳空高开,走出深V翻转。截至昨天收盘,沪指报收3186.41点,上涨61.41点,涨幅达1.97%。不少市场人士与专家认为,熔断机制具有磁吸效应,而喊停熔断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市场恐慌情绪。昨天随着A股止跌回升,亚洲股市跌势也开始缓和。此外,油价反弹,美股期货也上涨约1%。

什么是“磁吸效应”

在实行熔断机制后,A股罕见地在短短四天内,四次因遭遇大跌而启动熔断机制,而且还发生了首次熔断后股市加速下跌的情况。

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均表示,熔断机制引发的“磁吸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这种结果的形成。在前天证监会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说,从近两次实际熔断情况看,熔断机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熔断机制又有一定磁吸效应。

什么是熔断机制的磁吸效应?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芮萌解释说,所谓磁吸效应,是指实行涨跌停和熔断等机制后,证券价格将要触发强制措施时,同方向的投资者害怕流动性丧失而抢先交易,反方向的投资者为等待更好的价格而延后交易,造成证券价格加速达到该价格水平的现象。市场表现为涨跌停和熔断的价位附近存在磁吸力,所以称为磁吸效应。此时,投资者心态发生了变化。“有了熔断机制,一旦快跌到第一档熔断阀值5%,大家都警醒了,怕被套牢,就争相抛售,很容易触发第二档熔断阀值7%。”

磁吸效应并非A股独有

这种股市中的磁吸效应并非A股独有。在1988年美国在全球最早实行熔断机制时,有美国经济学家已经从理论上预测到,熔断制度会导致磁吸效应。后来,有大量国际研究也证明了在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等资本市场的几次暴跌中都有磁吸效应。

而之所以磁吸效应此番在A股市场表现明显,与A股散户投资者存在较大投机性有关。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朱蕾说:“在市场处于非理性下跌的过程中,一旦市场触发7%的熔断阀值,则会暂停交易直至收市。但是,因市场本身的下跌动能并未得到真正有效的释放,所以在次一个交易日中,市场同样采取大幅杀跌而后触碰熔断阀值的方式,并最终导致市场的下跌动能不能快速释放,而延长了市场见底的时间。”

莫成上蹿下跳“猴市”

专家坦言,熔断机制并非坏事,其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冷静期”,避免或减少大幅波动情况下的匆忙决策,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抑制程序化交易的助涨助跌效应,为应对技术或操作风险提供处置时间。

朱蕾建议,与欧美成熟股市相比,在我国股市实行熔断机制,要有更多配套措施的考虑。比如,中国股市有独特的交易制度,A股实行的是“T+1”的交易模式,而期指则实行“T+0”的交易模式,且长期存在期现交易制度不对称的风险,A股还实行了涨跌停板交易制度,这些都可能让熔断机制的效果大打折扣。芮萌则认为,监管层的监管重点应该放在监管市场秩序,而不是监管价格,莫让A股变成上蹿下跳的“猴市”。

【原文链接】实行熔断机制 要有更多配套措施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