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私募规模:暴涨后仍有空间
发布时间:2015-06-15 浏览次数:6307次
6月6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私募证券投资研究中心(CHFRC)成立仪式暨中国对冲基金研究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并首发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系列指数和研究报告。6月15日,《国际金融报》对此进行了整版报道。
 
私募规模:暴涨后仍有空间
 
中国的私募基金与海外的对冲基金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多自己的显著特征。通过经典的市场因子模型来检验CHFRC综合指数样本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及超额收益发现,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受 A 股市场大盘的影响很大,同时有近1/3的基金可以获得超出大盘之外的显著超额收益。
 
今年以来,中国股市气贯长虹的走势令全球瞩目。如今,2015年资本市场日历已经撕去了近一半,上证综指也站上了5000点。随着指数的不断攀高,资本市场多空势力的厮杀也愈发激烈。
 
其中,市场嗅觉极敏感的亚洲对冲基金总能先人一步挖掘到牛市的宝矿。数据提供商Eurekahedge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4年4月份以来该机构所追踪的亚洲对冲基金的平均涨幅已经达到了18%,当初正是中国宣布将推出“沪港通”计划之时。
 
奥奇-齐夫资本管理集团(Och-Ziff Capital Management Group)和松河资本管理公司(Pine River Capital Management)等公司控制下的少数亚洲对冲基金正是因为大举进入了中国股市,押注那些拥有很大上涨空间的股票,至今已取得了两位数的投资回报。
 
中国对冲基金市场在过去几年有着非常快速的发展,其主要的参与者便是私募基金。那么,作为和境外对冲基金有着不少相似之处的中国私募基金,“主场作战”的成绩如何呢?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私募证券投资研究中心(CHFRC)成立仪式暨中国对冲基金研究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活动期间,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中国私募证券投资研究中心主任严弘接受了《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
 
“从行业整体层面看,2007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间,CHFRC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综合指数累计收益高达202.76%,而同期沪深300指数累计收益为132.72%,前者超过后者的幅度近53%。”严弘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道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经过去年的快速发展期,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已达6000余家,管理资产过万亿。在严弘看来,海外对冲基金的发展历程则预示着中国私募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牛市规模迅速膨胀
 
6月8日晚间,中国证监会公布了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总体情况。
 
截至2015年5月末,已完成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12285家,管理私募基金13663只,管理规模2.69万亿元,私募基金行业从业人员199097人。
 
在已备案私募基金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7487只,规模11470亿元;股权投资基金4565只,规模19919亿元;创业投资基金993只,规模2161亿元;其他类型基金618只,规模1289亿元。
 
在本轮牛市中,私募基金的管理规模急剧扩张,很多公司的资产规模在半年时间里增长了2至3倍。在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机构中,按管理资产规模划分,管理资产规模100亿元以上的56家,50亿元-100亿元的73家,20亿元-50亿元的202家,20亿元以下的11954家。
 
其中,王亚伟管理的千合资本规模由去年底的50亿元增长到现在的超200亿元;景林资产规模由去年5月的180亿元增长到现在的近500亿元;展博投资的规模由去年牛市初期的30多亿元增长到现在的130亿元;博道投资、西域投资管理的资产规模均从20亿元增长至60多亿元,彭旭创办的鼎萨投资规模则由30多亿元增长至8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5年2月7日,完成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只有7358家,管理资产规模为2.38万亿元。这意味着,2月7日至5月30日,私募管理机构家数的增长比例达到67%。同期,行业管理的资产规模增长了13%。
 
过去半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就像是一个蓄水池,各个不同渠道的资金持续涌入其中。
 
根据基金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月7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规模为5697亿元,占整个私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的比例为24%。而截至5月30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规模达到11470亿元,占私募管理总资产的比例为42.63%。
 
以基金业协会统计的分类口径,私募基金分为证券投资、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和其他基金等4种类型。上述这组数据表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在过去3个月规模增长最快,绝对规模增长了5773亿元。
 
“全球财富在2013年年底便拥有152万亿美元的规模,预期到5年之后,会达到200万亿美元,这200万亿美元的分布,主要是集中在北美,以及增长迅速的亚太市场(除日本以外)。”擅长用数据说话的严弘告诉记者,预计到2018年,亚太地区(除日本以外)的财富规模将达到61万亿美元,超过北美的水平。尤其在中国地区,私人财富的聚集速度是非常明显的,这就给了私募基金规模扩张提供了很好的市场环境。
 
严弘指出,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行业从首只阳光私募诞生,历经A股市场的起伏和相关法规的修改与完善,在 2014 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行业正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私募证券投资与传统的公募投资在投资管理与风险特征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海外对冲基金的研究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这些研究成果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私募证券投资行业的发展也亟需客观、独立、深入的研究支持。”
 
近 1/3获超额收益
 
对于 “亿万富豪”而言,资产配置的方式与一般收入人群不同,他们更看中的是对绝对收益的把控。而对冲基金作为一种追求绝对收益的另类资产,其收益应该不受所处投资环境和市场大盘的影响,而主要来源于阿尔法,即超出市场风险溢价的额外收益。
 
“但事实上,很多对冲基金的收益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市场环境的影响, 包括传统的股票多空策略。”严弘告诉记者,“中国的私募基金与海外的对冲基金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多自己的显著特征。通过经典的市场因子模型来检验CHFRC综合指数样本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及超额收益发现,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受 A 股市场大盘的影响很大,但同时有近1/3的基金可以获得超出大盘之外的显著超额收益。”
 
严弘进一步地用数据指出,从行业整体层面看,2007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间,CHFRC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综合指数累计收益高达202.76%,而同期沪深300指数累计收益为132.72%,前者超过后者的幅度达近53%。同时,该指数波动率和最大回撤比同期沪深300指数低一半以上,因此夏普比率、索提诺比率都远高于同期沪深300指数。“这说明整体上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在为投资者带来较高回报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控制了市场风险的影响”。
 
正因为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行业从整体层面看,长期为投资者带来较高回报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较好地控制了市场风险的影响。这一重要特征将使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在大类资产配置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按照投资标的分类的不同类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收益与风险特征,这为组合基金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严弘如此强调。
 
那么,对于投资者而言,最为关心的便是如何判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好坏,应该如何正确选择业绩优异的私募基金。
 
对此,严弘也认为,由于不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业绩具有显著差异,投资人选择不同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所产生的累计收益也会有很大差别。“如果可以准确选择行业排名在1/3分位或更高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长期累计收益不但可以远远超过沪深300指数的收益,也可以超过中证500指数的收益。”
 
严弘及其团队通过对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业绩可持续性的初步检验发现,只有小部分的基金业绩可持续性较高。连续两年业绩排名前50%、且排名变化幅度不超过10%的基金仅占总数的15%。“因此,投资者如何选择合适的私募基金及其管理人是投资者获得超额和可持续收益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而这也是我们私募证券投资研究中心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
 
同时,对比各分类基金,严弘指出,“整体上看,固定收益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业绩比较稳定,2012-2014年期间年化收益波动率仅为1.88%,虽然绝对收益比其他类型基金低,但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高。”
 
另外,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来,由于量化策略和风险管理工具的应用,在对下行风险的控制上,管理期货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整体上比股票型私募证券基金做得更好,使得投资者既可以获得较高的绝对收益,又可获得较高的风险调整后的超额收益。
 
看好对冲基金市场
 
值得注意的时,当上证综指站上5000点后,不少机构出于追求稳定收益正在布局对冲基金。
 
对此,严弘指出,对冲基金总体的特点是相对稳健,无论市场涨跌,都能保证一定的收益。之所以其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在于利用了较高的杠杆,这在市场形势好的时候大笔进入可能会获得比较高的收益,但遇到市场下跌时有较高的风险。
 
因此,在国内的目前对冲基金行业,仍然高净值人群为主,他们是以追求稳定收益作为主要目的。
 
对比国内外对冲基金的现状,严弘指出,“海外对冲基金资金来源除了高净值人群,还有很大部分是机构投资者,美国对冲基金主要资金来源为机构投资者,如保险、企业年金等,个人客户则严格限定为资产净值200万美元以上的人群。而在我国内地,机构投资者对接对冲基金需要审批,对冲基金募集、准入、监管都需要相关法律法规。而对冲基金由于信息高度私密性,其公开操作受到限制,目前机构投资者尚不能自由投资对冲基金。”
 
但事实上,对冲基金的策略私密性正是其获得投资收益的主要优势之一。
 
“作为私募基金,对冲基金没有披露相关信息的要求。所谓公开化更多是对冲基金操作模式的公开,但即便了解对冲基金的多种金融操作、或者衍生产品。因其投资方式的复杂性,还需要金融专业人士进行运作。至于高流动性是指投资者的认购和赎回的机会增多,这虽然能增加投资资金的来源,但的确会给一些基金的投资策略执行带来一些困难,影响基金的收益。因此,对冲基金需要对这种流动性作出一定的选择。”严弘如此解释道。
 
“目前中国真正的对冲基金还很少,但对冲基金在中国的市场是巨大。在目前中国的新兴市场上,借助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发行的、以非公开方式募集的阳光私募基金是积极迈向对冲基金的主要群体,未来还会有不少直接募资做对冲投资的私募基金。对冲基金的发展,也会深刻地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格局和规律,开拓新的投资方式。”对于对冲基金在中国发展的未来,严弘表示非常看好。
 
严弘进一步指出,目前是中国发展对冲基金很好的时机。一方面,更加宽容、开放的市场环境正在形成,另一方面,民间财富也在不断地集聚,高净值群体在不断扩大。
 
“过去几年中,亚太地区对冲基金行业发展势头非常的迅猛,甚至成为全球对冲基金行业发展最快的一个地区。而对于中国对冲基金行业而言,发展也会进一步提升。”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以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基础工程逐步完善,特别是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的推出,我国对冲基金也驶入快速发展的快车道,开始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认知认可和接受。截至2015年4月底,我国正在运作的对冲基金品种一共6714只,资产规模达到8731.5亿元。
 
而对比顶级对冲基金规模而言,我国对冲基金未来显然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根据海外资产研究机构Preqin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一季度,11%的顶级对冲基金管理着该行业92%的资产,达到2.78万亿美元。这570家对冲基金每家的资管规模至少10亿美元。
 
在这些顶级对冲基金中,有超过400多家的资管规模介乎10亿-49亿美元,一共管理8920亿美元资产;另有22家管理资产规模在200亿美元甚至更高,一共管理7900亿美元资产。
 
对冲基金面临的挑战
 
在未来前景被看好的同时,严弘也指出了中国对冲基金当前仍然面临的一些挑战。
 
“最重要的挑战就是对冲工具的不足,以及融资融券成本的昂贵,同时中国对冲基金还面临第三方服务体系的匮乏。”对于这些挑战,严弘认为也意味着巨大的商机。“随着对冲基金的迅猛发展,市场对服务也会有更大的需求。”
 
同时,严弘也指出,目前对冲基金仍然面临这不小的监管限制。一方面,有来自对对冲基金本身缺乏的了解所造成的限制。另一方面,不少投资者在过去投资信托或者其他一些资产时,隐含了一些刚性兑付,或者隐性担保,这使得大家对投资合理回报的认可程度不高,这个可能对对冲基金在下一步发展,尤其是投资二级市场的发展带来一些障碍。
 
而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便来自于专业人才的聚集和储备。
 
“中国人非常聪明,对现代量化投资理念掌握得非常迅速,同时越来越多在海外有非常丰富投资经验的人也来到中国,参与到对冲基金的投资,因此,我们实际上对整个对冲基金的投资理念掌握得还是非常的充分。然而,在国际上,可以用通行的投资手段,但在中国内地,相对比较特殊的市场环境中就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严弘指出。
 
从对冲基金的行业角度,风险控制是这个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的保证。严弘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人才是对冲基金发展所迫切需要的重要元素。
 
“只有真正了解对冲基金的理念和投资策略,以及它的投资模式,才会使得投资者真正愿意而放心地把他们的财富交由对冲基金经理来管理,这对于对冲基金经理的要求非常高,因为他们需要了解和熟知对冲基金投资的策略以及中国市场本身的特性。”严弘表示。
 
据悉,目前我国对冲基金策略已经从股票、债券、宏观策略逐步拓展到事件驱动、相对价值、管理期货、符合策略和其他策略,量化工具的使用更为广泛成熟和有效,一些综合背景的投资团队开始起航出海,在全球可投资市场范围内进行市场配置,使用海外市场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对冲。
 
而除了基金经理外,严弘还表示,“我们还需要了解对冲基金需求的服务商和中介机构,以及认同对冲基金发展的一些监管者。”
 
对冲基金仍存在一定的杠杆风险,对冲基金行业曾因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陷入低迷,当时规模减少近30%,此后缓慢恢复。这对于正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对冲基金而言,监管尺度的把握也变得尤为重要。
 
严弘指出,目前在海外监管中,自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立法进程来看,对对冲基金采取了有限度的投资限制和针对监管部门的信息披露;而在我国内地,随着监管政策的放开,中国私募行业阳光化也给对冲基金发展带来了更为规范的平台。

【国际金融报】私募规模:暴涨后仍有空间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