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院邱慈观教授应邀在著名财经杂志《陆家嘴》上开设“大哉论系列”专栏,每月一期,着重介绍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及责任型投资等重要议题。在其撰写的六月刊首篇专栏中,邱教授围绕“SRI(可持续性、责任型及影响力投资)”的由来和定义,娓娓道来,将读者引入“伦理投资”的全新领域。以下为该篇专栏全文。
大哉论系列之一:话说SRI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凡事都可溯本究源,与老祖宗搭上关系,不仅家谱血源如此,日常用语亦然。这“大哉论”与“大哉问”是同胞兄弟,弟弟出身不平凡,兄长当然更重要。“大哉问”源于《论语·八佾篇》,出自圣人之口。话说那弟子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这是夫子没给答案前,先肯定问题的重要性。但提问须有所本,这本就是基础、是概念,当基础未定、概念模糊时就问,那是无的放矢,成了乱问。
“大哉论”系列正是为了建立基础、分享概念而论!所论者非礼非仁,却与投资有关,还重伦理、讲责任、有实践!此篇首论,论的是一套重要的投资流程,以及通过这套流程所产生的金融商品。近年来它跻身世界舞台前沿,红得劲爆,深为机构投资人所喜爱,形成具体的选股方法,化为多种商品,任凭挑选。不过,它颇具知识性,对不熟悉的人士,它显得执着、清高、深奥、晦涩,甚至有违直觉,十分难解。正因如此,“大哉论”更显重要。
夫子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我们依夫子说法,先正个名。名有所指,指出内涵与外延,清楚地划了界限,区别了圈内圈外。有了概念,我们再来理解这投资流程,它怎么选股,除报酬率外还考虑什么,能不能获利,多久才能获利……
话说这套投资流程洋名缩写SRI,不同时代里,竟有着不同的全名。它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当时有越战及南非种族歧视等问题,民众关切自然落在社会构面,反核、反战、要社会正义、争股东权益。正因如此,SRI初时全称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中文俗称“社会责任型投资”。不过,时代关切会依外在景况改变,当气候变迁、全球暖化等问题逐渐凸显后,环境关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成了全球焦点,更引发了这方面投资。“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原先没有明确意涵,这概念登场是在1987年,瑞典前首相布伦德伦夫人领衔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强调环境资源有限,使用时须顾及跨代正义。“可持续性" (sustainable) 这時被引进SRI,它成了sustainable and responsible investment,代表“可持续性及责任型投资”。但SRI再次改变,是这两年,与一种新崛起的投资方法——“影响力投资”——有关。这方法强调通过投资来产生社会影响力,如替小微企业融资、为公共运输系统筹资等,SRI再度改变,成了sustainable, responsible and impact investment,代表“可持续性、责任型及影响力投资”。
各位是投资达人,肯定了解传统投资的诉求,它明确地追求报酬率。但SRI的诉求不止于此,从名称看来,它还追求社会效益、环境保护等等,这也使SRI同义词多多。例如,有人把SRI视为“双基线投资”,同时追求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有人称它“三基线投资”,表示它同时追求社会绩效、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另外,SRI投资把“责任”概念引进投资流程,强调投资人须以一种保护环境、维护社会正义及强化公司治理的方式投资,以追求长期获利。这里标出的环境(environment, E) 、社会(society, S) 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 G) 三者,常合称ESG,是此类投资重点,让ESG投资也成了SRI的同义词。当然,还有人以更普遍、更广泛的名词——“伦理投资”——来代表SRI,表示它重视伦理,强调责任。
当然,先代并没有SRI一词。“先代”不是盘古开天时期,半世纪之前就行了。SRI学者常把这种投资法追溯到十九世纪宗教团体的投资,他们会规避“罪恶公司”,像是制造赌博用具、酒精饮料、枪械军备等的公司,才不违基督教精神。不过,这追溯是情感连结,只有象征意义。
现代SRI真正浮现的时间,约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再历经二十年的酝酿、沉潜、激荡、形塑、发展,以致开花结果,形成一种风潮,终在最近二十年被纳入主流投资。但SRI还在持续演化,建构新理念,发展新策略。从这角度看,SRI很前沿,至少与马可维兹的投组挑选模型、夏普的风险计量,甚至斯科尔斯的期权定价模型相比,SRI是不折不扣的“现在进行式”。光看这时间轴就知道,马可维兹模型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夏普计量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知名的期权定价模型则是二十世纪七十代初期,那时SRI尚未诞生。
SRI跚跚来迟,这么久才现身,与造就它的机构背景有关,包括法律要求、社会规范及文化认知形态等。当ESG议题还没浮现,或是已浮现却仍未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以致少有沟通对话,这概念就深不下去,也难引导实践。当然,ESG风气没形成,政府及民间组织也不会去推动,既没相关的法规要求,也没公民团体对行为的监督,更欠缺会鼓励ESG实践的公民社会组织,自然变不出SRI。这和欠缺如来掌,变不出孙悟空一样。形塑SRI需要一个历程,在时间中逐渐酝酿、发酵、醇美、浓厚……这步骤一个不能少,快不得的!
说到这里,你可能有些疑惑,是否想问:投资不是为了赚钱吗?怎么和这么多名堂扯上,要顾及伦理,要为弱势社群创造福祉,要保护环境,还要赚钱,怎能同时做到?倘要照顾弱势社群,我们不如投身公益、当义工、做慈善捐赠,干啥要搞投资来达成目标?而且,倘投资要同时达到几个目标,譬如既要财务报酬,又要社会绩效,两者冲突时,该怎么选择?还有,SRI要投资在ESG表现好的企业,这有点像幼儿园选模范生,标准怎么订?考核那些项目?另外,倘SRI是投资方法,它有那些具体策略?开发了什么金融商品?还有,这ESG听来是发达国家强调的,我们是新兴经济体,国家拼经济,人民拼生存,现阶段不关心ESG,等生活好了再说吧……
问题虽多,但劝各位莫忧心,“大哉论”会说来龙去脉,道此中真意,欢喜地分享。下回介绍一套SRI的指导原则,由联合国所推出的“责任型投资原则" (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 PRIs),以及它所引出的各种投资策略。今天时间已到,暂此别过,下回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