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报】张春教授:今年GDP增长或略低于7%的水平
发布时间:2015-04-17 浏览次数:6447次

4月17日,《上海金融报》头版刊发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张春的观点报道,他表示,今年GDP增长可能会在7%或略低于7%的水平,因为政府不太会再大幅采取刺激措施,所以要大幅度高于7%是很难的。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0% 首季中国经济增速符合市场预期

正在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的中国经济,近日如期交出2015年首季成绩单: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140667亿元,同比增长7.0%,比去年下降0.4个百分点。这个数字基本符合市场预期。舆论普遍认为,虽然目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经济保持稳定的潜力和条件存在,加之从去年至今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将逐步显效,二季度经济增速将企稳回升。

经济运行整体平稳

投资回落是增速下降主因

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2015年中国经济开局和走向如何备受关注。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一季度经济增速显著下行,主因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疲弱。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77511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比去年下降2.2个百分点,为2001年以来最低增速,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的大幅回落拉低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约20%。目前,房地产市场处于调整过程中,一季度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至8.5%,比去年下降2个百分点,创2009年7月以来最低;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为-18.4%,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低至-20.9%。

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约34%。当前制造业去产能压力较大,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速下降至10.4%,比去年下降3.1个百分点;采矿业和煤炭开采业同比负增长,增速分别为-4.1%、-21.2%。

此外,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降至6.4%,为近6年来最低水平,3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只有5.6%,导致一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下降6.4%,为2009年6月以来最低增速,制约了GDP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71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实际消费增速基本保持平稳。

瑞银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表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速从去年四季度的7.3%放缓至7%,符合市场预期,但季调后的GDP环比折年增速由去年四季度的7%左右放缓至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也下滑至6.4%,创6年新低。主要经济指标(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都有所回落,显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不过,尽管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积极因素正在逐步积累。比如,城镇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提升,赶上了GDP增速。虽然一季度GDP增速比去年下降0.4个百分点,但城镇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不降反升,达到7%,与GDP增速持平,比去年上升0.2个百分点。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回升,将带动消费进一步提升。

又如,经济结构转型与去产能持续推进,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一季度,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2.6%、40.9%、56.5%,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历史最高水平,比第二产业高出15.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速2.9%、4%,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高出1.1个百分点,表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已取得一定成效,第三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对外贸易暂时遇到困难

未来有望平稳增长

分析中国经济走势,外贸数据十分重要。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5.54万亿元。其中,出口3.15万亿元,同比增长4.9%;进口2.39万亿元,下降17.3%。3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76万亿元,同比下降13.5%。其中,出口下降14.6%,进口下降12.3%。

对于3月进出口出现双降的情况,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黄颂平说,近期我国对外贸易确实遇到一些困难,影响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从出口方面看,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出口订单有所减少,是近期出口受到抑制的主因。此外,劳动力、融资、汇率、环保等综合成本居高不下,传统竞争优势被削弱也制约出口增长。进口方面,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仍然低迷,大幅拉低进口值增速,这是近期我国进口值下降的主要因素。外贸企业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判断大多趋于谨慎,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生产扩张步伐放缓,进口意愿偏弱,影响了进口增速。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季节因素是3月出口增速超预期下滑的主因,今年春节假期比去年稍晚,导致2月出口增速高达48.3%,3月出口增速下跌至-15%。虽然最近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一定贬值压力,但去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持续上升削弱了出口竞争力。今年一季度出口增长4.7%,比去年一季度-3.4%的增速高出8.1个百分点,对美国、东盟出口分别实现11.3%、20.6%的快速增长。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今年出口形势明显好于去年,出口能保持稳定的中速增长。"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进口增速连续5个月负增长,进口商品价格同比大幅下降,是进口增速持续低迷的主因。部分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显示囤货意愿增强,或许释放出二季度生产可能回暖的积极信号,"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止跌企稳,进口价格同比将止跌回升,进口增速降幅可能持续缩小。"

上海证券表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出口结构得到持续改善,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中国贸易条件改善状态并没改变。虽然海外经济复苏缓慢,但仍在持续,因此,未来中国外贸仍会保持相对高速的增长态势。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表示,一季度出口5139.33亿美元,同比增长4.7%,比去年一季度-3.4%的出口增速高8.1个百分点,今年出口形势仍显著好于去年。一季度贸易顺差1236.9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1062亿美元,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提升。美国经济稳健复苏带动外需小幅回暖;中韩自贸协定将完成签署;对澳大利亚自贸协定谈判将启动;多方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23个沿线国家设立77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加快装备走出去等,将促进未来出口稳定增长。

信贷投放持续较多

更多稳增长政策"箭在弦上"

在一季度GDP数据公布之际,央行发布了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3.68万亿元,同比多增6018亿元。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6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8949亿元。

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表示,今年一季度不仅贷款增长较快,信贷结构也明显改善,信贷投放对稳增长、促转型和保民生的支持作用在增强。

今年投向产业部门、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领域的贷款增长较快,这将促进基础设施、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的产业投资增长,支持经济增速回升,稳增长的政策效应将逐渐显现。

此外,一季度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回落,信贷结构向有利于经济转型的方向调整。投向小微企业、"三农"等民生领域的贷款增速,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的平均水平。今年3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89万亿元,同比增长16%,增速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2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虽然3月贷款投放较多,但全口径社会融资收缩,显示当前社会融资需求实际较为疲弱。形成贷款同比多增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在息差压力较大的环境下,银行有提早投放信贷的倾向。二是降准及降息政策对信贷供需的刺激作用持续释放。三是前期基建项目逐步启动,形成较多信贷需求。四是影子银行规模收缩,部分表外融资回表,形成短期新增需求较多。其中,表外融资回表,以及社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是形成社融同比少增的主因。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和中国经济师周浩表示,由于中国经济仍面临下行风险,通缩风险也在不断上升,央行将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除了公开市场操作,央行还需通过降准来降低货币市场的利率,从而进一步降低企业借贷成本,"我们维持早前的预测,中国今年内将再降准100个基点,其中第二和第三季度将分别降准50个基点。此外,央行在第二季度还可能再降息25个基点。"

汪涛则表示,将于月底举行的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会议将为二季度宏观政策定调,"我们预计政策基调将进一步释放宽松姿态以提高政策灵活性、加大支持力度。二季度GDP同比增速有望略微改善至7.1%。"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张春表示,今年GDP增长可能会在7%或略低于7%的水平,因为政府不太会再大幅采取刺激措施,所以要大幅度高于7%是很难的。但张春认为,如果GDP出现巨幅下滑,政府也很有可能出手,但刺激的力度不会像前些年那么大,"中国的投资很大程度是政府主导的,但过去这几年我们发现,刺激的边际效应在递减,原来刺激一下经济可以提升很多,现在刺激一下提升幅度并不那么显著。所以现在要给市场'打预防针',比如说'新常态',意思就是不想刺激太多了,除非太糟糕,太糟糕是多少呢?我个人感觉可能掉到6.5%或以下就是太糟糕了。"

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季度GDP创近6年来新低,且出口、投资和消费对经济拉动乏力,表明把握调结构和稳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还需加码。而在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出口和投资不可能再恢复前些年那样的增长势头,主要得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关键要着力解决消费者和企业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王尧基认为,目前经济增长率走低影响企业业绩,进而影响民众收入增长,在CPI处于低位的背景下,企业贷款实际利率显得仍然偏高。要遏制目前经济下滑加快的势头,不仅货币和财政政策要继续加力,更重要的是加快收入分配、财税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尽快扭转消费者和企业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

【原文链接】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0% 首季中国经济增速符合市场预期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