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腾讯财经发布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蒋展教授的观点报道,她认为,中国企业缺少海外投资的经验,先从小标的做起,或者是小股权投资,或者是先投资小公司。这样可以有试错的机会,积累经验、能力后再去做大的投资并购。
全球买买买:中资出海有啥进化?
今年3月上海“创意英伦”盛典期间,大部分人都是来围观威廉王子的。而王子在上海只逗留了3天,却见证了超过8起中英间投资合作的达成。据英国大使馆向腾讯财经《资本论》透露,这些合作总计超过1.5亿英镑,约合15亿元人民币。
对于这些合作,英国政府的一位官员对腾讯财经《资本论》说:只要不买走女王的宫殿,其他都可以。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众的意见:既然英国的球队、机场可以卖给其他国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卖给中国人?
据介绍,英国是迄今中国资本最青睐的欧洲主要国家之一。而复星集团对法国高端度假村地中海俱乐部(Club Med)的收购,则是欧洲人对中国资本态度变化的最好例证。2015年2月12日,法国金融市场 管理局(AMF)宣布交易完成,复星取得Club Med92.81%的股权。而2010年6月首次投资时,复星只购入了Club Med7.1%的股份。
这场耗时一年半的拉锯战,复星这时才获得了最终的胜利。2013年5月,复星开始谋求私有化Club Med,并迈出收购的第一步。但当时的第一大股东、意大利波诺米(Andrea Bonomi)家族及其领导的财团也表示增持,双方此后经过了多轮报价博弈。2014年12月19日,在第八份收购要约中,复星将收购价提升到每股24.6欧元,从而以每股0.6欧元的价格优势击退了唯一的竞争对手。
收购控股权,并不是复星的专利。今年以来的中资海外投资案,无论是锦江集团对法国卢浮集团的收购,还是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邦保险”)买荷兰BIVAT保险公司,或者是万达集团收购瑞士体育传媒集团盈方国际(Infront Sports & Media),都是全权收购。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海外市场对中国资本的态度已发生了积极变化。”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国企业全球化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王高对腾讯财经《资本论》表示: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表现得越来越成熟,而世界出于对中国市场的需求,也对中国资本越来越欢迎。
从2003年开始,就陆陆续续有中国企业出海投资、收购。上一个激动人心的案例,可以回溯到2005年,联想集团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成功。
但这只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成功案例之一。更为人所记住的,则是诸如TCL等的失败。2004年,TCL股权投资有限公司收购了法国阿尔卡特(Alcatel)和汤姆森(Thomson)公司的部分业务。但结果却是原有团队涣散、整合以失败告终。
在国内这个案例在很长时间内都引发了讨论和反思:中国企业出海收购,怎么做才能顺利?当下当越来越多的中国资本有意出海时,这个问题尤显重要。从诸如复星们的成功中,后来者或许能得到一些借鉴。
2015年:中资出海年?
如果将有意出海的中国资本比作冰山的话,此次威廉王子带走的1.5亿英镑投资总额则只是可见的、露出水面的一角。
2015年刚刚开年,就有7笔公布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案。就在上周末,复星集团又买了,这次是英国老牌旅游集团托马斯·库克。安邦保险被人称为出海险资中的一批黑马,今年2月在荷兰BIVAT保险公司之外,它还将韩国东洋人寿收入囊中。1月则属于万达,它在收购盈方之前,先买入了西班牙足球俱乐部马德里竞技(Atletico Madrid)20%股权。
有分析机构预测,2015年中国很可能再创海外并购交易额的新纪录。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钟山今年1月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透露: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1029亿美元,增长14.1%;而同期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为1196亿美元,增速仅有1.7%。
在中国资本的海外投资中,企业并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据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数据,2014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交易额达到569亿美元,环比增长超过三分之一,创下历史新高。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也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014年仅中国企业在欧洲收购的企业数量就多达163家。
王高认为,中国资本走出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是内外部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是中国本土市场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中国企业急需转型,而改革开放以来的财富积累又为对外开拓奠定了资金基础。另一方面中国市场中的多数行业已经开放,国际对手带来的竞争压力激增,在本土的竞争力弱化,也驱使中国企业到海外去购买优质资产,反过来增强自己在本土的实力。
如果站在卖方的角度,深受金融危机以及经济增长乏力的欧美,恰恰也在寻找新的增长极。以Club Med为例,虽然被多个股东激烈争夺,但目前它并不是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根据其财报,2010年到2013年这家公司的销售收入都在14亿欧元徘徊,净利润则分别只有200万、200万以及负的900万欧元。
这种糟糕的局面,源于欧洲是Club Med的传统市场,其中有超过40%的客源是法国人。而中国则被寄予了希望,能扭转这种局面。据此前透露的官方消息,Club Med全球2009年接待的中国客人仅为2万3000人,他们预计2015年这个数字会到20万。
于是在这场争斗中,包括CEO德恩斯坦(Henri Giscard d’Estaing)在内的管理层及其他股东,曾多次公开支持复星。“利益一致使得中国资本在出海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开始减少。共赢效应则冲淡了国外早些年流传的’红色狼来了’和’红色占领世界’这样的误解。”王高说。
中国资本:被质疑到受欢迎?
仅仅5年前,复星还不能奢望可以将Club Med的大部分股权收入囊中。2010年6月,复星首次投资Club Med,仅仅买了7.1%的股权。
复星集团CEO梁信军此前在公开场合解释说:最初投资没想过追求控股地位。当时的复星在国际市场,仍默默无闻。“这个投资不仅可以让欧洲人知道复星这个中国公司,而且也可以为未来的并购做润滑剂。”当时复星的合作伙伴A Capital的CEO龙博望(Andre Loesekrug-pietri)说,小股权投资可以避开审批、裁员等问题,而且也可以和地方政府、企业管理层建立信任,为未来的控股做准备。
研究兼并与收购的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蒋展对腾讯财经《资本论》解释说:“中国企业缺少海外投资的经验,先从小标的做起,或者是小股权投资,或者是先投资小公司。这样可以有试错的机会,积累经验、能力后再去做大的投资并购。”
这一方法,似乎真为复星今天的控股权收购创造了条件。尽管在收购过程中,仍有不同声音,但在蒋展看来,“这不完全是针对中国资本的”。
英国旅游局合作关系总监Louise Bryce对腾讯财经《资本论》表示,他们对万达等来自中国的投资人印象很好,因为中国企业不仅可以帮助英国人更好地延续历史建筑和文化,还能发现新的市场机遇。
“政府意识到,像华为这样的优秀中国企业能够给英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机会,还可以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英国驻华大使馆客户联络官Stephen Cox告诉腾讯财经《资本论》,近2-3年英国迎来了一个中国企业申请投资的小高峰。包括英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在签证政策等方面都对中国企业变得越来越开放。
进化点:变了什么?
国际市场对中国资本态度的变化,三胞对Houst of Fraser的收购是一个绝佳的案例。
2014年4月,三胞集团通过旗下南京新百(600682.SH)成功收购了英国第四大老牌百货公司House of Fraser的89%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这个收购看起来似乎很顺利,在四个月内就基本确定了合同。但实际上当时三胞有不少竞争对手,法国的老佛爷百货、来自中东的潜在买家,以及在交易最后时刻杀出来的纽卡斯尔联队老板、英国零售业大亨Mike Ashley都对House of Fraser很有兴趣。
三胞集团执行副总裁Sean Ang在接受腾讯财经《资本论》专访时表示,“结果证明,国际市场很尊重,也很看好中国企业。”他认为有两点帮助他们赢得了竞争,首先他们聘请了包括美银美林在内的专业第三方机构,这使得三胞在非主场也同样有主动权。
同时他们提出将保留House of Fraser原有的管理团队及管理方式,另外组成新的团队来负责House of Fraser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拓展。“一个160多年的品牌集团肯定有他自己的管理体系和优势,否则不会走这么长。作为收购方,我们要做的是学习他们领先的管理体系和理念,怎么可能再去破坏它。”Sean Ang说。
这与中国企业早年出海时所实行的“过度干预”策略截然不同。而过度干预恰恰是此前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蒋展解释说。
“保留团队和原有管理方式”,这几乎成了中国资本出海收购的“标准配置”。复星当年入主Club Med后,将维持“原有战略、原有团队”,同时日常决策也由原有总部做出。这种策略,当时认为对审慎的欧洲人更为受用。在美国,出海的中国资本或许也采用了同样的策略。据腾讯财经的观察,在收购AMC之后,“万达在美国负责这个业务的,也只有2个人”。
【原文链接】全球买买买:中资出海有啥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