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周刊】朱宁教授:大陆银行业存款罕见下滑值得关注
发布时间:2015-03-11 浏览次数:6493次

2月27日,《凤凰周刊》刊发了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副院长、金融学教授朱宁评论文章,中国银行业存款16年来首次出现下滑,朱宁教授表示,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存款下滑值得密切关注,应及时做好风险预案。

大陆银行业存款罕见下滑

央行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存款在2014年第三季度减少了9500亿元,为112.7万亿元,这是自1999年以来的第一次下滑。

市场人士分析,季度人民币存款下降是不寻常的。瑞穗证券亚洲有限公司驻香港分析师吉姆·安托斯说:“存款低增长是体现消费者与企业自由现金流状况的准确指标。情况看上去是负面的。”甚至有分析认为,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和美元升值,背后或许隐藏着资本外流等风险。

由于银行的贷款比例不得超过持有存款的75%,存款下降可能使得银行减少信贷,如果存款连续下滑将给中国经济更多下行压力。而且存款下滑的趋势可能会持续几个季度。

【可能持续几个季度】

中国银行业存款的下滑反映了几个层面的问题。

一、是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后,对各个行业产生的普遍的影响,银行存款增速也会放缓甚至下降,即所谓“新常态”。

二、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和银行业监管的改变。2014年的货币增长相对是比较审慎的,不再是之前“大水漫灌”,监管层限制了信贷扩张的速度,这自然影响到银行业流动性。

三、是与利率市场化、金融产品创新等金融改革有关。原来的情况是,经济增长了,银行存款一定也增长。但现在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融资渠道发生改变后,投资者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广,银行存款的吸引力下降。比如各种“宝宝”类的理财产品在2013-2014年迅速流行,虽然目前的收益率有所下降,但仍高于银行存款,这也对银行存款进行了分流。

四、是中国股市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总体表现良好。央行下调利率和诸多改革等利好消息,以及投资者对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水平调整的预期,使得一些存款流向股市。

五、是一部分资金流向海外房地产等领域。随着商务部最新政策取消大部分对外投资事项的审批流程等,加快了人民币资产外流。

总之,投资者日益不再把银行存款作为唯一投资渠道,这其实反映了中国金融体系多元化的改革趋势。

最后,去年9月,银监会下发236号文件,要求商业银行应加强存款稳定性管理,约束银行月末存款“冲时点”,要求银行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同时,严禁商业银行通过高息揽储吸存、理财产品倒存、同业业务倒存等手段“冲时点”。这可能是本次存款下降的一个诱因。

实体经济不振也是一个因素,我认为不是主要原因。如果是这样,应该出现企业存款下滑,但居民存款稳定或继续上升。但我们看到两种存款都同时下滑。

这次存款下滑不是偶发事件,因为导致存款下滑的几个趋势性因素仍在持续发生作用,后几个季度可能还会持续存款下滑,这种趋势甚至有可能加剧。当然不一定一直持续下去。

【应做好风险预案】

由于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存款下滑值得密切关注。

首先,其直接影响就是信贷增长放缓,因为银行的贷款比例不得超过季末持有存款的75%,存款下滑,可贷资金当然也会下滑。银行流动性紧张又会传导到实体经济,中小企业本来就已经融资难、融资贵,即便银行贷款规模不增长,很多项目也可能出现资金流通不畅。严重依赖银行的房地产、矿产、钢铁等行业的资产质量和运营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
 
如果有更大的下滑压力,央行可能会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当然降息对存款规模是把双刃剑,可能使银行存款更没有吸引力。

其次,央行近期出台对同业存款的监管要求,把同业存款开始纳入存款的统计口径,这其实放松了存贷比的压力,扩大了存款规模,等于缓解了银行存款下滑导致的贷款压力。而且这方面还需要细则的出台,监管层还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第三,监管层也会给银行打开存款之外的其他业绩增长机会,同时给企业带来新的融资机会。

另外,通过稳步有序的资本项下开放,支持国内企业借助海外市场融资,也可以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

所以从央行和监管层角度来说,仍然有足够的政策灵活性和回旋余地来应对。

总之,银行存款下滑值得高度关注,需要提前准备预案,采取预防风险的措施。但目前还没有上升到会引发危机或系统性风险的地步,无须过度担忧。

【原文链接】大陆银行业存款罕见下滑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