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钱军教授:自贸区咋唱“中国声音”
发布时间:2014-12-24 浏览次数:6224次
12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军应邀参加由国际金融报社主办的“2014上海金融创新高峰论坛”,22日出版的《国际金融报》就钱军教授在论坛上的发言作了报道。
 
自贸区咋唱“中国声音”
 
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除了继续要求上海自贸区起好引领作用以外,同时宣布批准了新一批的3个自贸区:广东、福建和天津,并对它们各自定下了发展目标。作为国内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区始终是中国金融改革、金融创新的重要阵地。一年以来,对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各界众说纷纭,既有拍手叫好的,也有说发展不够快的、力度不够大的,还有在从原先开放的“旧状态”转向开放的“新状态”过程中感到无所适从的。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简而言之,就是从原来“赶超型”的经济正式进入需要依靠“自我创新”的状态。新常态需要新创新,上海自贸区创新之路应该往哪儿走?
 
挑战:应对新的常态
 
在新的开放观下,金融开放已经成为了自贸区具体发展中的重头戏,它的主导思想和过去“旧状态”下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金融创新就像登山,过去我们很省力,因为上山的路都是别人建好了的,我们只要开着汽车上去,所以很快就能赶上。老实讲,这并不是太令人惊喜的事情。”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上海WTO事务资讯中心总裁王新奎在参加由国际金融报社、人民网上海频道、人民数字传播(上海)有限公司联合主办2014上海金融创新高峰论坛时表示,“曾经就出现过很多这样赶超成功的例子。但是,当汽车开到了半山腰,前方没有前人铺好的道路时,就得靠自己来找路和建路,靠自己去面对瞬息万变的环境,这才是挑战所在。”
 
上海市人民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郑杨坦言,金融创新源远流长、与时俱进、内容丰富,既包括金融产品、技术应用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也包括金融市场、秩序等方面的创新。金融创新对于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接下来的创新之路应该往哪儿走?怎么走?
 
上海的应对之策是提出要率先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只是中国式的语言,其实内涵非常丰富。”王新奎对此给出了自己的思考,“科学是无法创新的,规律是既成的、客观的,只能是发现。而技术也只能是进步,而不是创新,是在理解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利用规律来改变物质世界,所以也是客观的。商业模式是创新,政府管理是变革,是按照商业模式创新和生产力的变化,是适应性,被动的。因此,创新驱动的核心是商业模式创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金融创新。”结合上海自贸区在过去一年中的发展经验,也可以说是逐步开放下的倒逼改革、金融创新。
 
在新的开放观下,金融开放已经成为了自贸区具体发展中的重头戏,它的主导思想和过去“旧状态”下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王新奎认为,在过去的旧开放下,我们一直习惯的是开放促增长,方法是放宽金融市场准入,通过开放把外资引进来。“过去几十年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们就是这么做的,从银行业开始,到保险业、投资基金,包括现在沪港通就是如此。”而这次自贸区的金融开放从央行30条开始,一系列的自贸区改革措施不再是开放促增长,而是以开放促改革。方法是改善金融市场准入环境,不再是为产业政策和出口导向服务,对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公平、高效的营商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过去更加鼓励内资走出去。“当然外资还是要继续鼓励走进来,但是重点是内资走出去,这是一个根本不同的东西”。
 
改善金融市场准入环境是个很重要的变化,“如果我们一直只是在等待,从2013年负面清单等2014年负面清单,再等2015年负面清单,如果还是停留在原来的上面、旧开放原则上,就会很难受。而要是能在新的开放促改革环境下,会发现很多商机,就会有耐心,这种推进就会有可持续性。”
 
策略:扩大对外开放
 
上海自贸区在做的是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全面的、由上而下的全方位大改造
 
如何才能实现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呢?
 
央行总体方案写得很清楚,目标就是资本项目自由化和利率汇率市场化的实现,如果能够实现,就基本解决了环境问题。同时要求为实体经济服务、实现风险可控。
 
王新奎指出,现阶段采取“一线放开、二线渗透”,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保持联动。“2015年就能看到,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板块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方面会有比较重要的举措建设,而这也是其他3个自贸园区无法实现的。”
 
此前有专家称,FT账户管理系统,实际上在一定程度已经打破了所谓“一线二线”的限制,而实体交易平台和合格主体的建设,对金融创新和扩大金融对外开放起着重要的作用。“就像央行先把房子装修好,然后煤、电水、光缆铺进去,告诉你哪条管子是通的、哪条管子是封的,什么地方是可行的、什么地方是禁止的。然后实体交易平台进来,像黄金交易所、原油交易所等。实际平台进去,就要设计产品,合格主体进来交易。”王新奎形象地形容了“三管齐下”的过程,并认为这是一种全新手段,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体制机制的重构,因此先推进得慢一点,到时再一并发力也是比较正常的。
 
谈到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就不能不提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王新奎一再强调,上海自贸区要建设的不是离岸中心,这和香港、新加坡,甚至伦敦、纽约都是不同的,上海自贸区加快资本项下人民币投资自由化步伐,目标是建立以上海为中心的全球人民币循环机制,为将来真正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做准备,是大进大出的机制。
 
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王新奎认为,实际上上海自贸区在做的是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全面的、由上而下的全方位大改造。从宏观层面上讲,建设市场基础设施就是建立有效的市场法制体系。在一个市场里面,法制的作用不应是手段,主要目标是通过法律体系形成一个稳定的预期,让每个参与者都知道每一种做法的结果,犯规一定是要被罚出场的,有了稳定的预期才能保证创新。“这个在我们这里是非常困难的。目前为止,监管部门还是把法律作为手段,所以是天天变月月变年年变,这样情况下不能形成稳定的预期,都是参与者追求的都是绕开法律走,现在活得好好的都是能绕开法律,抓住机遇,打擦边球的。”但是要想建立国际化的环境,法制是需要重视的。
 
此外,有效的金融产品供给也是目前比较欠缺的。“现在一会儿炒房地产、一会儿炒股票,一会儿又是互联网金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乱象?主要是没有有效的金融供给,到处乱窜的都是高风险产品。”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是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开展的,王新奎认为其难度很大,并不像过去讲的简单引进外资就能实现,要是金融供给环境不跟上,什么都实现不了。这些确实都是自贸区金融开放促改革的路上亟需解决的。
 
王新奎强调,自贸区试验区推进金融开放下一阶段应尽快形成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必要的市场基础设备环境,“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寻找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先干起来!”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内涵丰富,但王新奎认为,凡事都是干出来的,不是开会开出来的,也不是等出来的。“不能老开会,总是等待中央对上海自贸区的政策,不能总是抱怨优惠条件不够、机会不多,问题应该是我们要自己先干起来,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加速推进,不能你等我、我等你,老是处于试点阶段。”
 
不过,王新奎同时指出,金融改革需要时间、需要过程,耐心也是不能少的。
 
任务: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质则是促进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跨境业务,并且人民币业务的风险也比外币更好控制
 
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是中国金融创新的试验田,一年来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的空间更大。而李克强总理多次指出,上海自贸区不是政策的洼地,还是改革的高地。现在,随着新一批3个自贸区获得批准,自贸区已经不再是上海的“独有品牌”,将来还会进一步推广,那么对上海自贸区来说,下一步金融创新的亮点在哪儿?
 
“看看全球国际金融中心排名最靠前的几个城市,像纽约、伦敦、新加坡这些城市之所以在国际金融中心排名靠前,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们有最发达的、国际开放型的金融市场,所以我们觉得下一步上海自贸区应该做的是建设国际开放型的金融市场。”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EMBA项目主任钱军近年来对上海自贸区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可以对其进行分类,比如大宗商品算一类,债券市场算一类、股票算一类。”我们都知道,中国几乎是所有大宗商品最大的消费国,但是我们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铜矿也好、铁也好、原油也好,我们没有定价权,这不仅对企业,对国民经济的战略来讲其实也是很有影响的。“比如说,大宗商品市场,像铜这样的大宗商品,其实以人民币计价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了,所以我们认为可以在自贸区推出更多的以人民币计价的衍生品、期权,把产品推出来,铜的条件很好,我们国家的现货市场很完善。”所有的衍生品市场要发达,都需要强大的现货市场做支撑,尽管原油现货市场在中国竞争激烈,但总的来讲,大宗商品在自贸区有很多产品可以做。
 
钱军最看好的还是在自贸区的债券方面的金融创新做出一番成绩。“我们觉得最有机会推出的是贸易票据,比如新加坡,新加坡实际上有很多货在我们这儿停,贸易票据是银行发行的,安全性很强,实际上很多在新加坡停的船都是我们(中国)的船。”钱军认为,贸易票据流动性强,一年规模有几百亿,完全可以在自贸区里做,关键这个债券市场是短期的、是银行发行的,几乎没有风险,规模也很大,很快就可以推出。此外,评级很高的金融机构也可以鼓励在自贸区发短期债券。
 
而长期来讲,钱军更希望能推企业的中长期债券市场。“为什么说这个很重要呢?因为现在中国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尤其是长期融资,在海外在美国,它主要靠的是债券融资,但是在国内,银行不愿意借,融资成本又高。在自贸区开放中小企业融资有一个好处,就是如果能吸引国际投资者,他们对风险的评估和认识可能比国内的更完善。”
 
钱军表示:拿股票来说,有人会问,不是已经有沪港通了吗?但是众所周知,沪港通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并且港交所上市的大部分股票是国内的公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布局”。尽管这几天国内的股市很牛,但波动性也很大,所以“我们觉得沪港通还不够,还可以有沪美通、沪欧通,先可以不用做个股,可以先从股指做起来,因为股指比个股更安全,流动性更好。”这不但令股票市场真正“与国际接轨”,也能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但目前而言,这一念想还停留在谋划的初级阶段。
 
国内自贸区的建立,有个与生俱来的重要任务,那就是帮助人民币国际化。而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质则是促进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跨境业务,并且人民币业务的风险也比外币更好控制。“国外有个压力测试,我们国内也能做。在自贸区有优势,监管部门可以成立一个中央清算系统,做真正意义上的压力测试,而不是个别板块。”压力测试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而随着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的深入,这一概念也逐渐得到重视,但是像现在美国的银行做压力测试是不完全的,只能针对贷款这一个部分做压力测试,而自贸区是有这个条件做全方位的压力测试的。“如果都能做起来,在不远的将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会很快,所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会获得非常多的机会,风险也能得到有效控制”。
 
“不要因为有风险就退缩,应该把自贸区当作很重要的练兵场。”钱军对此充满信心。
 
畅想:唱好“中国声音”
 
“唱好中国声音”不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应该采取先期吸收国际经验,后期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中国经验,这是需要统一起来去做的
 
习近平近日强调,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重要平台,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善于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我们知道,在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中,目前我们做得更多的是对接国际贸易通行规则,是一种较为被动的状态,那么上海自贸区应当从哪些方面努力“化被动为主动”,唱出中国特色的“好声音”。
 
对此,汇丰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邱运平表示感触很深。“在全世界范围,对中国声音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实际上也是有非常强的基础。中国如今的经济体量和整个经济发展,实际上是以一个非常强的国际关联度来发展的。”比如,在贸易上,中国是最大的出口国,同时是非常大的进口国;而在投资领域,中国也是吸引最多FTI的国家,目前中国公司在全世界“攻城略地”。邱运平总结道,中国声音很自然得到关注,因为大家不同程度和中国都有直接关联。针对上海自贸区的推广路演活动当中,国际高层问的问题很内行,令人惊讶,这说明他们一直在跟踪和研讨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和发展。“‘唱好中国声音’不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应该采取先期吸收国际经验,后期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中国经验,这是需要统一起来去做的。”邱运平认为,比如要素市场的建立、未来人民币全球清算市场的建立,都应该主动去做。吸收国际经验实际上也是很重要的内容,两者要结合起来做,需要各方面一起努力,政府、商业团体、中资外资,都有需要扮演的角色。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贸易金融部总经理张欣园认为,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唱出“中国声音”应该要又好又快。“风险管理、对接国际标准要是不放在第一位,是注定要失败的,就像一个小孩参加大学生比赛也是不合适的。”而更重要的应该是唱出“中国好歌曲”,尽管如今在很多程度上我们是跟着别人的规则在走,但我们也有这个经济实力,去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于上海自贸区接下来一年的发展,张欣园表达了两点期待,其一就是要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政策是组合拳,还有很多没有落地,包括很多自贸区都在争夺的租赁业务,怎样又好又快地实现这方面政策的早日落地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其次,张欣园表示,实际上所有政策都围绕人民币资本可兑换展开的,人民币国际化目前的发展进度非常快,一个是怎么鼓励人民币走出去,包括个人资金、回流机制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一个是市场工具的问题,沪港通最受诟病的还是供需配置不够。既然如此,下一步就更应该围绕实体经济和资本项目大干一场。”
 
中国工商银行自贸区分行行长周宏结合过去一年参与到自贸区的实践经验,认为并不被动,上海自贸区在过去一年还是出台了很多政策,“市场的声音可能反应幅度不大,但很多还是我们主动去做的,不是双边谈判的结果。”时间节省上效率大大提高,现在自贸区这块很多实际上是做到了。周宏充分肯定了自贸区在过去一年来的政策力度,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我们的客户和市场也非常希望,FT账户的外币和FTI个人账户能更好地投向全球,除了沪港通,希望还能有票据平台、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平台,协力合作,进一步实现金融创新政策的放开。”周宏说道,无论是跨境投资,还是跨境资产管理,无论针对的是个人,还是企业,怎么样去对接国际规则依然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很多在家门口可能胆子大,但国际市场可能束手束脚,实际上还是对国际市场的了解是否足够,我还是比较乐观的。”

【原文链接】自贸区咋唱“中国声音”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