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报】钱军教授:尽快推进上海金融市场建设
发布时间:2014-12-16
浏览次数:6434次
12月16日,《上海商报》刊发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军的观点文章《尽快推进上海金融市场建设》。
尽快推进上海金融市场建设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应该是风险可控之下有适度渗透的在岸中心,光是离岸中心作用不够,因为这个双向通道最终是要打通的。上海现在与纽约 和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差距很大。这些国际金融中心都有最发达、规模最大、最规范的开放型金融市场,而有了这些金融市场就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目前上海自贸区已经具有了建立这些市场的基础,很关键的FT账户已经建立好了,上海和全国金融领域的新一轮改革也已经取得了成果,包括沪港通和RQFII已经打开了一些资本项目的双向通道,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要紧抓机会尽快推进这些金融市场的建设。
作为这些市场里交易的币种,人民币应该作为主要货币之一。一般来讲资本账户有两种开放模式,传统模式是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另一个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项目开放,即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跨境流动。现在境外人民币存款已经超过了2万亿元,这些资本中的一小部分通过沪港通、QFII等渠道回到中国大陆投资。而这种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跨境流动在目前情况下是更可取的,因为无论境外、境内人民币,最后的结算都由我国央行控制,所以可以更容易地控制资本过度流动的风险。
从具体的金融市场来说,推进大宗商品市场的意义非常重大。从铜、铁、有色金属到石油,中国现在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而且中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大宗商品,但现在缺定价权,怎么才能把定价权拿过来?这需要通过一个很活跃的在岸的市场,而且用人民币计价,如果市场交易的规模逼近伦敦,人民币的定价权自然就有了,这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战略安全都非常重要。
笔者认为,首先是铜市场,铜目前是推进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中条件最成熟的。我国对铜的需求很大,国内铜的现货市场已经成熟,而且有竞争性,很有效,上海期交所已经有人民币计价的铜的期货市场,下一步可以在自贸区推出更多以人民币计价的其他的衍生品,比如期权。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大宗商品就是原油了。原油期货产品已经设计好了,但是目前缺乏一个比较成熟的、竞争性比较强的现货市场来支撑。现在的原油现货市场有几家公司地位太过强大,缺乏竞争性。
其次是债券市场。我国直接融资渠道匮乏;很多中小企业外部融资困难成为发展的最大瓶颈。在美国公司融资的最重要的渠道不是发行股票,不靠银行,是靠发债,哪怕是风险比较大的中小企业也能够发5年以上的长期债。美国地方政府融资主要也不是靠银行,靠分析地方政府债。债券的风险高不要紧,发债时的评级会比较低,投资者也会把对高风险的评估考虑到债券的利率和其他信用保护措施中去。
安全性方面最好的是短期债券,尤其是商业贸易票据,因为由大型金融机构发行,这是安全性最好、流动性最高的债券,完全可以在自贸区先行推出,并以人民币计 价。如果这个市场能够做好,目前新加坡的市场中很多中国(和韩国日本)企业的贸易票据,就转移到上海。
最后是股票市场。沪港通开通很有意义,但也有些局限性,首先它的量很小,而且港交所上市的大部分公司来自中国大陆,所以要靠沪港通来做全球的股票配置是不够的。沪港通的核心就是有控制的双向通道,也就是说资金到了香港实际上是停留在上交所在香港的一个分支机构里面,所以钱并没有真正的流出去。因此这一类的通道我觉得应该多开一些,建议可以推进上交所和美国及欧洲这种发达国家股市的双向通道,而且我建议最开始推股指,不要推个股,因为相比个股,股指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更高。
(作者系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本文为其在“大国大时代”报告会上的发言,商报记者徐志凤整理)
【原文链接】尽快推进上海金融市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