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中国经济走出去进入第三个阶段
发布时间:2014-12-15 浏览次数:6062次
11月30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大国大时代”中国经济报告会在沪成功举办,本场报告会的主题为“创新与发展:上海‘金融之都’的使命与挑战”。《国际金融报》对此进行了报道。

中国经济走出去进入第三个阶段
 
“现在创新与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根本的核心问题。中国经济要告别‘旧常态’、走进‘新常态’,最重要的是依靠创新,特别是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中最重要的就是金融创新,上海的作用至关重要。”在日前举行的《大国大时代》系列时事报告会上,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发表了上述观点。

《大国大时代》系列时事报告会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

姚景源指出:中国经济走出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中国商品走出去,第二是中国人走出去,第三是中国资本走出去。

“3.8万亿的美元外汇储备要用到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走出去;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上海要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要使人民币在价值尺度上,在清算结算交易手段上,包括成为更多储藏货币方面,要做的就是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因此,在姚景源看来,“制度创新当中最重要的就是金融创新,把创新作为根本动力,而且把创新的重点放到金融领域,上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分析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需要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发展,而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通过加快创新来推进。中国勉强可以算得上金融大国,但是远远算不上金融强国,未来我们要建设金融强国,创新需要从两个方面推进,那就是体制和机制创新。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作为体制和机制创新的最佳实践案例,成为与会嘉宾关注的焦点。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财政和金融服务局局长张红介绍了挂牌一年来上海自贸区在制度创新方面的成果,包括:投资管理体制的创新、贸易便利化的创新、金融制度的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政府职能的创新。

张红说:“自贸试验区金融服务功能已经初步显现,截至今年10月份经常项下的结算总额呈现出一个非常快的增长态势,10月底自贸试验区(仅28.8平方公里)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已经达到2279亿元,同比增长达到2.5倍,占到上海市的17%。”

“人民币国际化是国家金融体系融入世界体系最核心的部分。人民币国际化不但对中国有利,对全世界都有利。”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军进一步指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应该是“风险可控之下适度的在岸中心”,不仅仅是“离岸”,发展金融市场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资源配置当中,市场不是要起一般性的作用,而是要起决定性作用,靠市场调整价格、调整资源分配。上海和全国金融领域很多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包括沪港通和RQFII已经打开了一些双向的通道。

钱军强调,国际惯例和准则对于所有的市场来说都很重要,如果开放方式和人家有很大的区别,交易量就上不去,就不叫国际开放型的市场。

中小企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元素,也为社会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但是中国很多中小企业不能从银行贷款,不能上市,所以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包括债券市场是非常关键的。 

报告会举办了主题为《沪港通的星火与自贸区的春天》的圆桌论坛,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张春和4位演讲嘉宾就金融创新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和现场观众热烈互动。

【原文链接】中国经济走出去进入第三个阶段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