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时报】《大国大时代》中国经济报告会
发布时间:2014-12-11 浏览次数:7362次
11月30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大国大时代”中国经济报告会在沪成功举办,本场报告会的主题为“创新与发展:上海‘金融之都’的使命与挑战”。《浦东时报》论坛版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大国大时代》中国经济报告会
 
11月30日,央广“经济之声”与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等机构联合举办了“大国大时代”中国经济报告会。围绕《创新与发展:上海“金融之都“的使命与挑战》的主题,专家学者发表了精彩演讲。 
 
有关专家明确:建设国际开放市场,将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创新发展的大跨越。
 
自贸区的下一步:建设国际开放型金融市场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军

下一步,可以在自贸试验区推出更多以人民币计价的其它衍生品,比如期权。自贸试验区应该进一步推出国际开放市场,包括一些短期的流动性债券,在这个基础上推出更多的产品。
 
我们认为,下一步要做一些国际开放型的金融市场,包括大宗商品、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要先吸引投资者把钱放到自贸试验区来,而前提条件是有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交易平台,让国际投资者和国内投资者能够在这里交易赚钱。如果国际开放型的金融市场能够建立起来且很活跃,上海作为一个金融中心就不存在任何问题。
 
发展直接融资市场非常重要
 
我国金融的规模是比较大的,但是离金融强国还比较远。经济体系发展滞后,比如我们国内很多中小企业融资非常难。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元素,也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但是很多中小企业不能从银行贷款,不能上市。那么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高利贷。所以,发展我们的直接融资市场,包括债券市场,非常重要。
 
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金融体系融入世界体系的核心。如果人民币能作为一个储备货币,虽然短期内不能跟美元抗衡,但哪怕成为一部分储备货币,就能极大地改变全世界资本流动的方向。危机以后美国量化宽松,资本大量地从美国流向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流进来的热钱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包括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现在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要升息,导致全世界的资本又往美国流,印度、巴西这些国家资本项目没有控制,已经造成了汇率很大的压力。所以,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不但对中国有利,其实对全世界都有利。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应该是风险可控之下有适度的在岸中心,光是离岸没用,因为这个通道最终是要打通的。根据新华社和道琼斯的排名,上海前面的那几个金融中心,我们要与之缩小差距还是很难的。纽约和伦敦,他们强在哪里?强在他们的市场。排名最靠前的国际金融中心都是有最发达交易量、规模最大、最规范的开放型金融市场,而这个金融市场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在资源配置当中,市场不是要起一般性的作用,而是要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要靠市场调整价格、调整资源分配。
 
自贸试验区已具建立市场的基础
 
自贸试验区已经具有了建立市场的基础,很关键的就是FT账户已经建立好,上海和全国金融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包括沪港通和RQFII已经打开了一些双向的通道,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大家都知道,推进大宗商品市场意义非常重大。所有的大宗商品市场从铜到铁、到有色金属和石油,我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且需要进口很多大宗商品,现在缺一个定价权。怎么才能把定价权拿过来?是要通过一个很活跃的市场,如果这个市场能够用人民币计价,这个市场交易的规模如果能够逼近伦敦,那么定价权自然就过来了。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战略安全都非常重要。现在实体经济对能源有巨量的需求,FT账户已经建好,配套的仓储物流、金融基础设施都在完善。
 
建设国际开放型金融市场
 
下一步,可在自贸试验区推出更多以人民币计价的衍生品,比如期权。大宗商品的交易需遵循国际准则。还有税收问题,国际通用的准则是衍生品交易不收税,我国这方面的税收政策不太明确,我们建议尽量不收,一定要收就收得少一点。目前而言,国际准则和惯例就是在伦敦怎么交易、怎么仲裁、怎么交割,如果我们的方式方法和人家有很大的区别,人家不会来,交易量就上不去,那就不能叫国际开放型的市场。
 
另外就是债券市场,我们国家直接融资渠道匮乏,而债券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直接融资渠道。现在我们的公司债市场不发达,政策上面有很多瓶颈。中国在海外发债的需求量非常大,所以自贸试验区可以先行先试。
 
还有一类就是股票。现在中国资本项目的主要问题是国内的流动性太多,所以应该允许国内资金多出去一些。既然要放出去,股票是一个非常好的、收益高的产品。现在推出了沪港通,但它有些局限性,首先它的量很小,香港地区上市的绝大多数是内地公司,所以就全球配置而言,香港交易所的股票还不够。沪港通的核心就是有控制的双向通道,也就是说,这个钱到了港交所实际上是停在上交所在香港的一个分支机构里面,所以钱是没有真正出去的,这一类的通道我们觉得应该多开一些。我们也建议可以向美国和欧洲的股市推双向通道,最好开始推股指,不要推个股,因为股指的安全性更高。
 
最后再讲一讲风险管理,其核心就是要有一个中央清算的监控系统,自贸试验区在这方面可以做很多事情。海外国家虽然有压力测试,但问题不是全仓位的,美国的银行做压力测试只是对贷款的一个部分,真正需要的是全仓位的风险测试。实际上这个在自贸试验区是有条件做的,我们可以通过中央清算系统对参与交易的所有金融机构进行全仓位信息获取,然后就可以做真正意义的全仓位压力测试,这样的压力测试应该是全球领先的。
 
自贸试验区将进一步推动投融资便利化
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财政和金融服务局局长张红
 
金融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一个主要的内容,目前已实现金融制度的框架形成、金融改革管理创新模式和先行先试定位确立等五方面的进展。
 
挂牌一年来,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主要成果。总体而言,我们的制度创新集中在四方面:投资管理体制的创新、贸易便利化的创新、金融制度的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政府职能的创新。这四大制度创新我们归纳出了四句话:一是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体制已经建立;二是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平稳运行;三是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基本确立;四是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基本形成。
 
金融制度创新效果显著
 
金融制度创新确实是自贸试验区一个很主要的内容,我们从五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是金融制度的框架形成。依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试验区在更高平台上参与国际竞争的原则,一行三会等监管机构推出诸多措施和细则。到目前为止,除了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还有利率市场化的部分内容需要操作细则的出台以外,大部分的金融创新措施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 
 
二是金融改革管理创新模式和先行先试的定位已确立。实现一线放开,二线有限渗透;在先行先试、外汇管理创新等方面亦有突破。 
 
三是金融服务业基本形成蓄势待发的规模,到11月底,关于金融相关服务业的总数达到了3488家,持牌类的金融机构有106家,金融服务业成为五大产业之一。 
 
四是金融服务功能已经初步显现。10月份跨境人民币到经常项下的结算总额呈现出非常快的增长态势,跨境人民币的境外借款累计金额是190亿元。还有双向资金池业务、自由贸易账户推动等,均态势良好。 
 
五是对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加强。监管协调方面是市政府和国家相关部门、一行三会成立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另外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牵头施行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和跟踪分析机制;试验区管委会和上海人民银行总部成立协作机制,反洗钱、反恐融资和反逃税;最后一项是各类金融机构在本领域内出台风险防控机制,比如上海银监局就自贸试验区金融发布了银行业监管相关制度安排通知,就银行业的风险评估、统计监测、机构监管给予了明确的监管指引,并且积极探索国际金融监管部门驻沪机构的驻区监管。
 
为金融改革开放提供新经验和新路径
 
自贸试验区的金融功能拓展,与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本身是一个紧密联动的态势。接下来最主要的还是资本市场投融资汇兑便利的推动,载体是全面开展以自由贸易账户为基础的资本账户开放改革,进一步推动投融资的汇兑便利。现在我们的中资银行已经可以进入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下一步推动外资银行包括非银行的金融机构设立这个单元。 
 
我们还要推动建立本外币一体化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这个体系当中我们还要建立宏观审慎下的外债管理体系、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在这个方面进一步拓展自由贸易账户的功能,提升金融服务的能级。 
 
关于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建设,在国务院给自贸试验区的批复方案当中明确:在自贸试验区有一个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建立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 
 
目前来讲,试验区面向国际金融市场的体系在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9月18日,黄金交易所国际板已正式上线,这是由“伦敦金”到“上海金”的突破。能源交易所已经成立,希望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原油期货可以上市。上海证券交易所已经原则得到批准,在试验区成立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有一系列的金融要素市场都在研究利用自贸试验区来设立平台,或者开展业务。这样的金融市场建设事实上有利于提升自贸试验区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这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最后是金融服务业的对内、对外开放。民营银行已经在自贸试验区注册,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华润银行,包括其它的民营资本进入自贸试验区、进入金融服务业,尽快开展业务。我们也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领域和程度,比如探索外资的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金融机构都是在负面清单之内的,还要放宽外资的持股比例、拓展业务范围等等。外汇监管等某些监管角度,我们也都提出了这样一个探索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创新是新常态下发展的根本动力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
只有创新才能助我们从旧常态走进新常态。
 
除了技术创新以外,还要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当中最重要的就是金融创新。
 
把创新作为根本动力,而且把创新的重点放到金融领域,上海的作用至关重要。
 
我要说的是,当前创新刻不容缓,只有创新才能助我们从旧常态走进新常态。
 
投资具有两重性——在投入的时候创造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又会形成大量的生产能力,而消费如果没有及时跟上,就必然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此前中国的巨额投资导致很多行业产能过剩,其中钢铁行业目前的过剩产能超过10亿吨。钢铁行业利润最低的时候每吨只有四毛三分钱,有人开玩笑说还不如卖一个雪糕。
 
由此,大家一定要看到,我们旧的增长方式,或者叫旧常态,它一方面为我们带来了辉煌,但是另外一方面也累积了诸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所以我们要告别旧常态,走向新常态。
 
经济进入“新常态”就像汽车换挡,告别旧常态,我们的增长速度一定是换挡的,由高速过渡到中高速;经济增长更多的情况是,不是像过去那样依赖投资拉动、依赖出口拉动,更多地依赖消费拉动;不像过去依赖大量的物质资源要素投入增加拉动,而是通过技术进步、通过使生产要素效率提高,来支撑整个经济增长。
 
如果我们要讲新常态,金融垄断必须打破,不打破金融垄断新常态怎么能够可持续发展?
 
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要解决,而且我们要研究中国经济走出去的问题。我想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中国商品走出去。现在全世界有人有商业的地方就有“MadeinChina”,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就是中国人走出去,现在我们到了国外,到处可见我们的同胞,国内的很多朋友忙得不容易见面,结果到了国外可以比较休闲地聊一聊;第三阶段就是中国的资本走出去。APEC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再次提出了战略性的“一路一带”建设,我们在中国资本走出去方面具备了条件,不仅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同时这个战略也是化解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的必需。
 
我们产能过剩,现在完全可以走出去,到国外去修高铁拉动我们国内的钢铁、有色和电子产品出口。
 
去年,中国汽车产量是2200万辆,占到世界总产量的21%,上海又拍卖又摇号,北京也在采取限制措施,这表明“中国制造”在量的问题上遇到了瓶颈。东盟六国去年汽车总产量只有44万辆,我们的自主品牌汽车应该努力走出去。
 
但是,走出去特别需要金融改革,特别需要得到金融支持。比如现在3.8万亿的美元外汇储备,怎么用于支持企业走出去?怎么使人民币做到国际化?上海怎样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我们怎样使人民币在价值尺度上、在清算结算交易手段上,包括在成为储备货币方面把它推出去?显然,要做的就是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
 
因此,除了技术创新以外还要制度创新,就是市场能够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每一个生产要素都能够迸发它的活力。制度创新当中最重要的就是金融创新,把创新作为根本动力,而且把创新的重点放到金融领域,上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大国大时代需大金融做支撑加快创新推进资本市场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

中国已经勉强可以算得上金融大国,但是远远算不上金融强国。 
 
未来我们要建设金融强国,就要利用国际市场优化我们的资源配置,而且要在国际社会当中有更多的话语权,在国际规则调整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多决策决定的权力,这才是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未来要成为一个金融强国身份相称的。
 
发展资本市场最根本的是要进行体制和制度创新,另外就是通过产品的创新发展资本市场。首先是资产证券化,还要推出一些新的资本市场的衍生品,以起到避险作用,同时对资本市场起到增加流动性作用,使投资者更好地进行资产配置,调整资产组合,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财富管理服务。 
 
我认为,大国大时代需要大金融做支撑。因此,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之都,以及未来名副其实的国际金融之都,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不可推卸的重大历史责任。 
 
时下,中国的新常态需要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发展,而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通过加快创新来推进。 
 
新常态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经济增速下行。对中国金融业来说,过去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行了。因为经济增速放缓意味着全社会对资金的需求也在放缓,所以金融业很难再持续过去那种靠规模扩张来实现增长、掩盖过去经营不善和随之形成的不良资产。我们要更多地依靠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来为实体经济服务,在竞争中取胜。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大变化、大调整的时代,金融业要适应这种新变化、提供更好的财富管理服务。个人认为现在中国已经勉强可以算得上金融大国,但是远远算不上金融强国,未来我们要建设金融强国,这也是中国金融业的历史使命。 
 
现在我们主要是利用国内市场配置资源,未来我们要利用国际市场更加优化我们的资源配置,更好地利用国外的资源,而且要在国际社会当中有更多的话语权,能够在国际规则调整的过程当中有更多决策决定的权力。 
 
只有加快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常态对中国金融业的新要求。中国金融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个时期,我相信最闪亮的舞台无疑就是资本市场。 
 
怎么加快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这个主题。创新需要从两个角度进行:首先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把市场的权力真正还给市场,而且政府要远离市场,政府应该不用设计市场,更不应该去干预市场的运行。 
 
最近证监会在IPO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简化了审核的程序,在标准的透明度方面也更高了一些,但这种改革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减少对市场主体行政性的干预,使得金融机构在市场中能够更加自主地经营和创新。 
 
当然,政府在资本市场的发展当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在这几个方面:首先是金融市场的法律体系建设,中国在这方面还是相当欠缺的。另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是有效的投资者保护,现在无论是在资本市场还是其它信贷市场,对于金融消费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此外,政府应该以提升市场效率为目标消除市场分割、规范发展第三方机构、支持行业组织发挥更加独立的作用。风险暴露之前,政府有责任做出风险提示,还要加强国内监管部门的监管协调以及和国际监管机构的监管协调。 
 
我认为,发展资本市场最根本的是要进行体制和制度创新,另外就是通过产品的创新发展资本市场。 
 
首先是资产证券化,作用在于使沉淀的资产更加活跃,解除目前企业相互之间过长的债务链。还有就是要推出新产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会带来汇率风险的急剧上升,所以我们需要发展一些新的资本市场的衍生品,可以起到避险的作用,对资本市场也可以起到增加流动性的作用。
 
论坛速递
  张承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我觉得可复制有两个层面需要分清楚:首先,可复制不等于全面地复制。因为上海自贸试验区至少包括四个方面:贸易便利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改革,金融只是其中的一个,可以去复制投资管理和贸易,不一定要把金融全部复制。
 
另外,并不是说上海自贸试验区有经验了就在深圳、哈尔滨再建自贸区,可复制到一定程度就在全国放开。
 
比如上海2020年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没有一个资本账户管制开放就没有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一个最起码的前提。所以,上海自贸试验区之后资本账户管制慢慢地也在逐步地放,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全部放开了。所以有两个层面,即不是全面地可复制,也不是由这个点到更多的点再向全面的过程复制,而这种成功的经验可以在全国推开。
 
还有,我觉得沪港通试验、示范的作用恐怕大于实际的作用,因为沪港两地的股票之间,交易制度等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沪港通就好像一个接口,把一个圆管子和一个方管子接起来,接得不好还会漏的,流动当中还有很多障碍。本来两个制度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最大的意义就是让中资市场参与者、中资的中介机构能够了解一下国际市场,从国际市场的规则和实践经验当中得出一些对自己有意义的经验,为走向国际积累一些经验。至于沪港通对沪港两地资本市场产生多大的作用,我觉得还是很有限的,而且还有一个汇率的问题、额度的问题、交易时间的限制、结算制度的差异,所以我是觉得试验的意义、示范的意义更大。
 
  张春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院长
 
自贸试验区现在的制度创新是分账户核算体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有了这个基础设施和制度创新以后,资本账户的开放风险可以大大减少。
 
现在老百姓的投资渠道非常少,所以应该胆子更大一点,开放这个系统。我们还是要培育长期的投资者,这个在国外最主要的是通过保险公司和养老金,中国的养老需求不断增长,而且缺口非常大。现在中国金融风险很大一块就是期限错配,大多数的融资都是很短期的,企业的需求又是长期的,所以一定要培育长期的投资者,然后推出更多长期的投资工具和债券,这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引起国家重视。

此外,金融中心有很多职责,比如金融的交易平台,还有财富管理中心等,这些肯定主要是在上海。交易平台也是可以分开的,比如美国的期货衍生品主要是在芝加哥,我个人觉得中国完全放在上海会太加重上海的负担,所以可复制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一年的步子实在太慢,而且太谨慎,比如分账户核算体系,这个已经差不多完善了好几个月,为什么还不推呢?很多东西是一个载体,有了这个载体以后很多风险就很容易控制,这个在全国很容易复制。
 
这样一个分账户核算体系,现在有了就要发力了,就要开始推动了。比如海外投资,或者是有些资产交易平台,比如原油期货,这种东西要胆子大一点。

【原文链接】《大国大时代》中国经济报告会 1 2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