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钱军教授:在大宗商品市场赢得人民币定价权
发布时间:2014-11-04 浏览次数:6591次
11月3日,《解放日报》刊登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金融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军的专访报道,对于自贸区金融改革的下一步,钱军教授分析指出,短期来讲,在自贸区应该大力推出各类国际开放型的金融市场,包括大宗商品、债券、股票等。
 
自贸金改,举“棋”放哪儿? 
——访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钱军
 
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一年,热议从未停止。一年后的现在,也毫无意外地成了上海新一轮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的主题。有趣的是,就像一块磁场强劲的磁铁,五花八门的企业行业、千变万化的交流方式,这些为市长出谋划策的“国际智囊”们,最终总绕不开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这个焦点。
 
企业家们也在关心,下一步自贸区金融改革还能带来怎样的惊喜?为此,记者专程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钱军,听听这位长期追踪自贸金改的学者怎么说。
 
目标锁定人民币国际化
 
记者:您认为当前自贸区在金融改革方面,面临的最重要任务是什么?
 
钱军:自贸区金融改革中,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核心任务。人民币要实现真正的国际化,最终目标不仅仅是贸易结算上使用人民币,而是人民币一定要成为一个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对中国来说好处多多。例如,现在我国外汇储备有4万亿美元之多,规模已经非常大,从预防风险角度,未必需要那么多。这4万亿美元,还带来了较大的流动性压力。该往哪儿去?用来投资美国国债,收益率很低。加上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造成较大的汇率损失。如果人民币本身成为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之一,就不用持有那么多外币,上述难题可以缓解许多。
 
同时,如果可以改变美元作为全球仅有的主要储备货币的情况,改变“一家独大”局面,就可以让国际资本流动更平衡,这对世界也是有好处的。
 
记者: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人民币国际化了,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夯实了?
 
钱军:是的,如果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上海成为一个在岸人民币中心,可以吸引到全世界的投资者到上海来投资,并且通过上海让国内的资金“走出去”,上海就自然而然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了。
 
在大宗商品市场赢得人民币定价权
 
记者:短期内自贸区在金融方面应该着手做些什么?
 
钱军:短期来讲,在自贸区应该大力推出各类国际开放型的金融市场,包括大宗商品、债券、股票等。自贸区与境内区外基本是隔开的,但与境外是连通的。所以自贸区是面向全球的,应该是全球的商家可以过来交易、投资,然后有限度地、风险可控地向境内区外渗透。因此,在设计这些国际开放型的金融市场时,都应考虑到风险可控,逐步来推。
 
记者:具体来讲,哪一类“国际开放型的金融市场”是有条件可以推的?
 
钱军:建立面向全球的大宗商品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以铜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中国的需求量和消费量占到全球一半以上,但是过去我们缺乏定价权。如何才能获得定价权?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我们这里要有一个很活跃的、能够吸引全世界参与者的市场,而且用人民币计价。如此一来,对于该类商品的人民币定价权慢慢就形成了。铜的市场的可推广条件比较成熟,因为已经有了一个很活跃的现货市场,包括仓储等配套。现在需要有衍生品市场,而做衍生品市场的条件已经具备了。接下来具体的就是要推铜的各类衍生品。一是品种要全,二是应该用人民币计价,而且应该允许海外的人民币来投资。衍生品市场很多应该是场外市场,而非场内。场内市场标准化、效率高,但不灵活。场外市场则很灵活,市场会很活跃。
 
如果自贸区建起了这样一个市场,全球的货运船只愿意来停留,这里就形成了货物贸易中心,全球的钱愿意到这里停留,就形成了金融中心,如果愿意停留更久,这里就是财富管理中心。
 
可以用海外人民币来发债
 
记者:除了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在其他的国际开放型金融市场方面还有哪些机会?
 
钱军:比如说债券。债券市场的需求非常大,美国企业融资最大的部分不是通过股票融资,而是发债券。另一方面,规模巨大的海外人民币的投资需求中,对流动性好、安全性高的产品需求是非常大的。第一类可以推的是诚信好的企业的短期债券,包括以贸易票据为基础发的债,这些产品流动性好、风险小,而且可以用海外人民币来发债。
 
另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是国债,在自贸区用人民币发国债,安全性高,流动性也好,收益稳定,需求很大。还有长期债,长期的公司债需求很大,国内大量的中小企业贷款难,也上不了市,这种情况可以考虑发长期债。债券市场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重要渠道。在自贸区内做,比在境内区外更有优势。但前提是法律框架要设计完善。债券市场也可以有衍生品,可以考虑允许跨市场的套利、清算,令市场更活跃。
 
记者:股票市场方面,您是否也有相应的建议?
 
钱军:可以进行设计,在看得清、可控制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打通国内国际股票市场的双向通道。大宗商品、债券等,安全性高,但收益一般。股票有风险,但收益较高。通过合理的分散配置,风险是可控的。要吸引大量外部资本来到自贸区,就少不了股票市场,因为大宗商品在整个国际市场体系中所占的量还不是很大,而股票市场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
 
未来可以考虑,在自贸区内建立这样一个交易平台,让境外的资金到那里去交易,也设想允许境内的资金有一定额度地到自贸区,在自贸区的这个市场中买境外的股指产品,比如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和相应的ETF。这类指数产品比个股更安全,收益更稳定,流动性也更好。而境外的人民币也可以到自贸区来买A股市场的股指产品。
 
在自贸区做这些业务的好处在于,资金池是分开的,每一笔进出的资金是可查的,风险是可控的。如果这样一系列的市场打造建立起来,全球几万亿的境外人民币就可以聚拢过来,自贸区乃至上海形成人民币中心就指日可待。这些市场真正做起来之后,境外人民币也有了丰富的投资渠道,境外人民币价格就会渐渐与境内的人民币价格趋同。

【原文链接】自贸金改,举“棋”放哪儿?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