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由全美华人金融协会发起主办,ACME协会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承办的2014 GIC全球投资大奖赛(中国区半决赛)举行,当日还举行了“沪港通投资挑战赛”启动仪式。《国际金融报》对此进行了报道。
沪港进入联姻合作模式
上海与香港仍有不少差异,比如资本市场的深度,在股票市场的活跃度、筹资能力以及衍生品交易上,上海离香港仍然有相当的距离。再比如在外汇市场方面,香港的交易量也要高出上海数倍。这些差距既有市场参与者的成熟度问题,也存在监管跟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香港具有相对透明和成熟的法律制度,这也是香港相比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最独特的优势
“姻缘不断话双城,再续新篇借东风。借问时下啥最火,众说纷纭沪港通。”这首诗是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在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香港金融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2014首届沪港金融高峰论坛”上即兴发挥所作。
确实,要问及在如今上海、香港这两座金融城中什么金融话题最热,那必属“沪港通”。尽管中国证监会官方尚未公布沪港通启动的具体时间,但业界纷纷传闻的10月中旬开闸也并非空穴来风。种种迹象表明,沪港通已经进入正式开通的“读秒”阶段。
2014年,沪港合作迎来历史性的发展契机,两地未来金融发展与合作模式吸引了行业内的多方关注。沪港两地在金融方面的合作,以及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的互动,是未来沪港合作的重要内容。那么,“沪港通”正式开启后,这两座金融姊妹城未来在金融发展趋势、合作模式及人才管理上会迎来怎样的变化与挑战呢?
开通倒计时
自今年4月份沪港通的消息传出之后,它备受市场各方关注。随着一系列工作的推进,沪港通不停地刺激着投资者的“荷尔蒙”。针对沪港通究竟何时推出的讨论也愈发激烈。
9月22日,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沪港通有望在下月内开通,他预期在推出前两星期将宣布确实的日期。
由于沪港通是在今年4月10日正式获批的,因此,有业内人士推测,沪港通正式启动需要6个月时间,预计最快在10月13日开通。而在过去的几个月内,一系列工作的推进也愈发将公众的视线聚焦在这个时间点上。
根据上交所港股通时间表,8月《沪港通业务指南》及《沪港通实施细则》下发,并进行沪股通香港推介,9月进行全球推介。而对于沪港通正式上线最为关键的技术准备,也已经自8月展开。
而港交所也在7月针对市场参与者发布的《Business Model Updates》中,披露了《暂定测试时间表》。其中,7月2日至8月15日为端对端测试;在8月15日前,市场参与者反馈端对端测试结果;8月23、24日,进行连通性测试。此后,8月30日、31日,进行第一次市场演习;9月13日、14日,进行第二次市场演习,最后在9月20日、21日,进行第三次市场演习。
测试进行至今,已经进入收官阶段。虽然此前测试中有曝出发现重大异常问题,但最近参加港交所测试的多家券商表示,此前测试发现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有中资券商IT部门负责人表示,港交所继续开放系统,方便参与者进行最后的端对端测试,而在沪港通正式启动之前,预期还会有一次全面市场演习。
然而正因为在不断的测试中发现有技术问题,市场也出现了沪港通正式推出可能被延迟的传闻。
对此,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9月19日表示,“目前沪港通业务方案已经成熟,技术系统已经完成,培训教育有序推进,沪港交易所及其结算机构对业务逻辑、业务功能进行了多次测试,技术系统以及参与券商的柜台系统,各项功能总体正常,符合预期效果,已经有两次全网测试,沪港有180多家券商参加,占比80%。”
但张晓军也强调沪港通的具体启动时间未确定,但他同时表示,“测试结果显示,各方的技术系统准备就绪,沪港通的整体准备情况进展顺利。”这也意味着沪港通俨然是“箭在弦上”了。
里程碑式的意义
沪港通究竟会为上海和香港,乃至整个中国的金融业带来什么?首当其冲,人们想到的便是交易量的增加。
瑞银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李认为,投资者依然低估了沪港通的长期影响,未来境外资金持仓市值可能会增加到全部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近10%,具有明显价格影响力。
而李小加也表示,目前港股的换手率较低,相信沪港通开通后有助于提升香港股票的流动性。
而对于香港股市,海通国际非银金融业首席分析师陈远菲认为,内地资金出路少,因此内地投资者对投资海外市场的需求较为强烈,沪港通对香港股市的拉动效果会更加明显,估计满额度情况下港股每日成交量可增加2%。
当然,沪港通的意义远不止这些。在2014首届沪港金融高峰论坛上,《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了香港中国金融协会主席、中国光大控股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陈爽。在他看来,沪港通的意义已经远超过对于两地股市的意义。
“沪港通是人民币国际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对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开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陈爽向记者指出,“人民币仅靠贸易项下的开放显然不够,最终还是要依靠资本项下实现国际化。在资本项下交易的40个子项目中,人们最为关心的便是跨境直接投资,这也是人民币国际化最为关键的问题。而沪港通正是对推进这项投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
目前,沪股通试点额度为3000亿元,港股通2500亿元额度。额度并不大,但陈爽强调,“这只是一个开始。”
“未来随着两地交易的增加,沪港通带来的积极意义不仅仅是增加流通量,更重要的是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深港通’、‘沪台通’、‘沪新通’、‘沪欧通’、‘沪美通’等起到标杆性最用。”陈爽认为,沪港通将带动更广泛的资本项目开放。
此前,便有消息传出,深港通有望于沪港通之后6个月推出。一位香港的机构投资者此前透露,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近期在与投资者沟通时表示,明年一季度深港通开通应该问题不大。
而具体谈到对两地资本市场的现实意义,陈爽认为,沪港通开启后,A股和港股将逐步实现市场一体化。
“过去人民币资本项下不开放,无法自由兑换,因此两地的股市其实是割裂的,许多股票会有A、H股价差,甚至价差还不小,这就会带来许多投机者的参与。而随着沪港通的开启以及未来规模的扩大,两地股市价差会慢慢缩小,未来A股估值也会更趋理性。”陈爽告诉记者,随着沪港股市的逐步融通,内地企业宁可一窝蜂在A股排队也不愿去海外上市的情况会有所改善。“随着两地市场的进一步打通,企业在A股上市的估值也会更加理性,这也等于间接鼓励更多的中国内地企业去海外融资。”
担忧跟随
然而,随着沪港通的日渐临近,市场上各种担忧也随之而起。对于投资者而言,最为担心的便是沪港通推出之后,是否会分流A股市场上的资金。
对此,上海证券交易所在9月19日的网上新闻发布会上“释疑”:“沪港通”不会造成A股资金分流。
上证所表示,首先,沪股通3000亿元额度大于港股通2500亿元额度,且两个方向的资金流动会部分抵消,故净流入流出量相对较小。即使全部3000亿元额度流入,也仅占上海市场市值的约2%、内地市场市值的约1.3%;即使全部2500亿元额度流出,也仅占上海市场市值的约1.7%、内地市场市值的约1.1%。
其次,“沪港通”试点初期设置每日额度,沪股通、港股通每日额度分别为130亿元、105亿元,有助于防范资金的大规模净流入流出。
另外,“沪港通”对跨境资金流动实行封闭管理,卖出股票取得的资金只能沿原路径返回。加上境内投资者参与港股通由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目前拟定为个人投资者证券账户及资金账户余额合计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据此测算符合条件的个人投资者账户仅占A股个人投资者账户总数的约0.85%。因此,上证所表示,从整体上看,“沪港通”造成的资金分流影响相对有限。
然而,瑞银集团在9月22日的一份报告中却发出了这样的警告:沪港通在10月或11月开通前,A股或将面临获利了结压力,而H股目前则已透支沪港通这一利好题材,至年底前对H股持谨慎观望态度。
陈李预计,沪港通启动前不久,可能有部分机构获利了结,而且一些追求绝对回报的机构亦会在年底前锁定利润,届时大盘或会有调整。“沪港通开启后,A股大盘能否走强取决于外资持续流入A股市场的规模和速度,若有大型基金或机构持续入场,这将会支撑A股指数表现。”
然而,更多的担忧并非只停留在两地股指表现上,一位已经连续三周参与沪港通测试的券商负责人表示,沪股通的交易规则与港股的交易习惯不同带来操作上的不便,成为目前主要的障碍。
“在香港的券商大部分是在全球市场进行运作,既能做港股也能做美股,而沪股通和国际市场的规则有所不同,比如不允许做改单,对于刚下的单想进行改动,只能撤销。而在港股和美股市场的改单,对于排序并不会有影响。如果通过沪股通的渠道,撤单之后再买,会重新排队,对于那些交易频繁的投资者,或者非常在意交易时机的机构而言,多少会有影响。” 该负责人同时表示,“这不会对大型基金有影响,因为他们很少通过改单的方式交易,都是定好价格来下单。”
分析人士指出,对于有内地工作经验的交易员而言,在沪股通初期会比较有优势,因为他们对内地市场的操作习惯、细节了解更多,经验也更丰富一些。而香港的部分小券商如果没有单独做沪股通的系统,也可以考虑租交易系统,他们可以选择稍大的机构做委托,而中资机构也有计划打算推行通道业务,给小券商一定的席位。
如果说操作上的问题可以通过协商和寻求各种途径在短期内想办法解决,那么一些制度性问题则需要更多细水长流的考验。
这些制度性问题包括:A股的法定所有权、交割卖出股票的要求,以及内地的税收制度如何使用等。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可能导致只做长期持仓的传统投资者不敢使用新系统。
对此,陈爽坦言,沪港通的开启的确会引发一系列两地资本市场制度差异所导致的问题。
“比如香港过去是要求券商和开户者进行面对面的开户,而现在在内地券商开了户的投资者就可以直接购买香港的股票,这是否意味着这条规定被打破,这些都没有明确的答复。”陈爽表示,“我相信随着交易规模的增加,以及两地市场监管的磨合,这些制度性差异的问题,是可以通过磨合、沟通来最终达成共识的。”
陈爽强调,对于沪港通这样的跨境交易开放,在制度建设上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开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人才回流更明显
随着沪港通进入倒计时,两地金融人才建设的议题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香港金融管理学院行政总裁、执行院长张奕敏本人就是一位“沪港通”。作为一个出生在上海的“阿拉上海人”,张奕敏在十几岁时便前赴香港,如今已经成为香港金融管理界的一份中坚力量。
他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内地金融市场不断开放的过程中,非常需要引入国际金融人才,而香港是最适合的引入地,香港的金融人才不仅具有国际市场先进成熟的操作经验,相比欧美金融人才而言更熟悉内地市场。”曾经,内地许多优秀的金融人才前往香港进行深造、进入香港企业进行锻炼。而未来张奕敏预计,内地会出现更多香港金融人才回流的现象。
而除了引入金融人才外,张奕敏也认为,上海还应该进行本土人才国际化的培养。事实上,面对沪港通未来所带给两地金融市场的机遇,许多内地的高校、机构也都在积极地开展相关人才培养和挖掘的工作。
9月19日,由全美华人金融协会发起主办,ACME协会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承办的2014 GIC全球投资大奖赛(中国区半决赛)举行,同期还了举行了“沪港通投资挑战赛”启动仪式,该赛事奖励使用金额高达50万港元。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相关负责人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这场赛事正是致力于推广“沪港通”项目,同时发掘和培养顶级金融人才。
“除了发掘和培养金融机构的国际化人才外,我们还应该更加注重顶层设计者国际化的培养。”张奕敏向记者补充指出,随着未来上海、香港两地市场的合作更加紧密,两地金融业的相关决策制定者们更是需要加强交流,提升国际视野。
如何共融双赢
随着沪港金融合作的加深,对于上海的进一步开放是否会对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形成挑战或威胁的讨论不绝于耳。
面对这一看似“老掉牙”的问题,张奕敏笑着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中国那么大,一个金融中心是显然不够的。”
在张奕敏看来,目前,香港作为国际自由港和举足轻重的国际金融中心,是世界上最开放、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是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龙头。未来两地在金融发展方面必将有更多的合作共融。
翻开两座城市的历史,都有着从小渔村向殖民地以及国际金融中心的涅槃历史;但更加重要的是,两座城市的发展与衰落都没有离开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也正是由于前3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政治稳定,才出现了两座城市的迸发力量。
正如屠光绍在论坛上所言,“香港和上海的金融合作不是零和游戏、此消彼长的关系。沪港共同合作参与国际竞争,当发展空间变大了,‘蛋糕’自然就大了,最终沪港将实现双赢。”
对于两座金融城的共融双赢,屠光绍进一步解释称,沪港金融合作首先服务于国家大的发展战略,当整个国家的实力增强,在全球的影响力增大时,金融合作的基础将更加牢固。他强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服务于国家战略,两个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才能更牢。”
从两座城市的人均GDP来看,上海的人均GDP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1800美元,猛升至2013年的近15000美元,上涨了超过8倍,而香港的人均GDP也在这段时间增加了6.5倍,到2013年为3.8万美元。从这一水平来看,上海的人均GDP仅为香港的40%,但考虑两地的人口差异(上海人口几乎是香港的3倍),上海的经济体量已经超过香港,而上海的年均经济发展速度几乎为香港的两倍,这样的赶超效应将十分明显。
即使香港引以为傲的金融业,上海也在快速地逼近香港。以银行业总资产为例,香港的银行业总资产到今年5月份达到了17.7万亿港元,约合14万亿元人民币,而上海到2013年底的银行业总资产已经超过了12万亿元。考虑到香港银行业的主要客户来自于中国内地,这样的一个融资水平也表明上海在传统金融能力上已经不相上下。
然而,即便如此,上海与香港仍有不少差异,比如资本市场的深度,在股票市场的活跃度、筹资能力以及衍生品交易上,上海离香港仍然有相当的距离。再比如在外汇市场方面,香港的交易量也要高出上海数倍。这些差距既有市场参与者的成熟度问题,也存在监管跟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香港具有相对透明和成熟的法律制度,这也是香港相比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最独特的优势。
对于这些差异,屠光绍表示,“在当前和今后的一段发展时期,上海和香港两个金融中心的建设仍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共同合作可以使两地的优势和功能不断得到互补,从而形成更强的合力,因此通过沪港金融合作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上海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也是沪港金融合作的历史机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每一轮上海或者内地的开放都进一步促进和扩大了沪港的金融合作,而且进一步地提升了香港金融中心的功能和空间。
正如屠光绍所强调的,“现在面临着更重要的发展机遇,就是上海自贸区的建设,金融开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中就包括‘沪港通’的实施或启动,这意味着上海和香港金融合作领域在不断拓宽。上海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不仅不会制约或者影响到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反而会通过进一步扩大沪港金融合作为香港金融中心建设产生新的动力和更多的需求。”
【原文链接】沪港进入联姻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