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财富网】朱宁教授:五大因素催生和吹大经济泡沫
发布时间:2014-08-29
浏览次数:6198次
8月28日,东方财富网刊发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朱宁的观点报道,朱宁教授认为,技术和金融的双重创新、天量的流动性、投资者的贪婪和缺乏经验的投资者聚集,加上政府的鼓励和金融行业追逐利益的需要,共同催生和吹大了经济泡沫。
朱宁:五大因素催生和吹大经济泡沫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副院长、金融学教授朱宁日前表示,技术和金融的双重创新、天量的流动性、投资者的贪婪和缺乏经验的投资者聚集,加上政府的鼓励和金融行业追逐利益的需要,共同催生和吹大了经济泡沫。
朱宁认为,经济泡沫的产生,首先需要有新事物的出现。无论是郁金香、电子管、互联网,还是美国遥远的路易斯安那州,或是迪拜的棕榈岛,泡沫的诞生往往和一种新事物、新产品、新技术, 或者新的经济地区相连。由于新的技术、产品、 市场的出现,人们就很难用传统的方法或者维度来评价新鲜事物。而对传统体系的否定,和对历史规律和经济学原理的挑战,就会给上文所说的“新思维”、“新模式”提供成长的空间。
他表示,正是因为人们难以用传统的理念来解释,泡沫才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其神秘性,而这,无疑会激发更高的投机热情,引发投资者希望获得更高的收益。又由于投资者不愿意了解或承受高收益背后的高风险,或者由于这种风险本来就无法在崩盘之前估量,投资者这样一种天真而美好的“一本万利”甚至“无本万利”的愿望,往往就成为泡沫形成最好的铺路石。
朱宁指出,除去技术创新之外,经济模式的创新和金融的创新,是又一种难以用传统经济理论或者市场规律来解释的事物。无论是南海公司提出的西印度洋奴隶贸易、日本经济腾飞过程中企业和银行之间形成的不透明的金融控股集团的经营模式,还是美国房地产危机中的“金融创新可以帮助每个家庭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的口号,新的金融产品、金融理念和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有可能引发泡沫。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金融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效果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验证,所以金融创新和制度创新带来的泡沫,往往比由新技术带来的泡沫,持续的时间还要长,造成的危害还要大。”朱宁表示。
此外, 朱宁认为,历史上的诸多泡沫案例表明,几乎人类的每一次泡沫背后,都离不开政府的推手。一方面,政府通过货币创造,提供天量流动性为泡沫的形成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另一方面, 政府往往在泡沫形成过程中,直接通过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促成,甚至亲身参与泡沫的形成和发展。再有,就是政府通过不同方式为市场中的投机行为提供隐形的担保,鼓励投机行为不必承担他们所应当承担的风险。
朱宁举例称,在荷兰郁金香危机中,政府宣布可以通过收取一定费用,宣布投资者投机郁金香交易的合同有效性。这一隐性担保,其实无异于300多年后导致美国2007年-2008年房地产危机的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大大刺激了社会各界炒作郁金香的热情。
在18世纪英国南海泡沫危机和19世纪的英国铁路泡沫危机中,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收受贿赂,和南海公司和铁路公司沆瀣一气, 通过推高南海公司和众多铁路公司的股价, 自私地利用泡沫敛取巨额财富。官员的这种行为也因此直接对这两次泡沫的形成富有无可推卸的责任。
再有,日本房地产危机中政府和大财团之间的权钱交易;美联储出台直接导致美国房地产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宽松货币政策和纵容的金融机构监管政策;欧洲国家在2008年-2009年为了挽救本国金融机构,而无意间把自己从救助者变成了被救助者,导致了遗祸至今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这些例子都反映出政府对于泡沫形成的重要作用。
朱宁表示,金融行业每一次都在金融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正像中国老话里讲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很多危机最终还是由投资者的贪婪和对风险的忽视,甚至藐视造成的。”
正所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金融行业往往会在金融危机之后受到社会公众的谴责,但很多投资者和社会大众在谴责金融界的同时,似乎忘记了金融界归根到底只是起到中介作用,没有投资者和社会大众自己的参与和推动,经济和市场也许不会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如此波动和狂野。
“伴随着邮船、报纸、电话、互联网、微博与微信等新媒体方式在人群之中迅速的传播,资本市场的魔力和泡沫形成的赚钱效应被无数倍地放大了。在金融行业和媒体的感召之下,很多很傻很天真的投资者因此被卷入了一场又一场的疯狂游戏之中。”朱宁说。
朱宁教授:五大因素催生和吹大经济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