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浦东时报》刊登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实践副教授汪滔的观点报道,汪滔教授指出,自贸试验区国际化应警惕资本大进大出风险。
自贸试验区国际化应警惕资本大进大出风险
在我看来,自贸试验区作为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的突破口,一系列金融创新主要是围绕着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在不同维度进行探索与尝试。
大家对自贸试验区有一个潜在的假设和期望——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开放,能有一个比较大的突破。我认为,资本项下的开放是大势所趋,对中国非常重要。但同时我们也不要操之过急,要根据实际情况往前走,因为现实条件下,太快将带来风险,从而影响整个进程。
关于自贸试验区,从我国的角度来看,资本项下开放、人民币国际化是必须走的一步,具体会碰到哪些风险?我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讲,首先需要预防资本大进大出的风险,“大进”包括“走私”资金入境以实现投机或套利,而“大出”是指资本外逃;其次要预防汇率定价中心移到境外;第三是要预防自贸试验区内外失衡,以致损害区外的实体经济和金融。
我国的金融市场和境外市场有一个现象,即国内的利率比境外高很多,这就自然造成非常大的张力,如果在境外借钱直接到国内投资,就可以挣利差。且目前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对于做套利交易者来说,其最大的风险是汇率,汇率贬值可能导致输钱,但我们的汇率是相对固定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湖当中有道大坝,两边的水位不一样高,如果我们把大坝拆掉,即把资本项隔开的相关政策、设置都打开的话,就有可能造成整个资本市场的剧烈动荡。届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货币的大量涌入,一种则是大量的涌出。虽说国际市场上资金大规模运动是很正常的情况,但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国内的整个体系是否已经准备好了?不管是资金大规模的进入或流出,国内金融机构和体系有没有能力承担这么大的波动及其影响?
现在,跨境直接套利就摆在我们面前,很多钱流入国内,以期获取比较高的利差。有很多资金,我们把它叫作“走私”资金,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做假出口和假贸易把钱拉进来,还有一种更难监管的,没有做假,但把价格稍微调高一点。
比如铜融资,中国现在消费世界上一半的铜,铜有一个很特别的属性,它既是一个经常项下的货物,同时它的金融市场又非常发达,铜期货流动性是世界上最好的市场之一。一个“标准”的做法是,在国外买了铜,在国内开信用证,运到国内可以直接卖掉变现,这就等于融资。这样的做法目前来看并不违法,而且它是实物交易,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
因为利差造成这些资金的走私和套利,如果量很大,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贸易融资资金都是基于美国的短期利率,如果美国一旦退出QE,开始加息,这些短期资金对我国的冲击将非常大。央行近期也在关注,对这些进出口进行非常严格的监管。
我们的资本项下是管制的,但经常项下可以做一些套利,这给中国造成的损害非常大,对很多行业造成了巨大的扭曲。如果我们不开放资本项,将对整个经济造成非常大的困难。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最终还是要把资本项下打开。
不过,资本项下现在要打开也不能一下子打开,那样风险太大。大家原来都认为自贸试验区是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但自贸试验区对资金的做法和货物并不一样。货物可以做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但资金做不到。
这样的做法,主要是为了规避资本项下开放造成的负面影响。假定很多套利资金流入自贸试验区,可能造成整个资本项下开放的长期部署受到不必要的影响。所以,不能一下子完全放开。
如何控制住这类套利资金?实际上,我们现有的规定并没有把二线完全放开,它还是用经常项和资本项放开的办法来进行管理,经常项完全放开,但资本项下一线没有完全放开。
具体的做法是,控制开户的对象,对一般的大机构允许开户,他们的违约成本可能更高、信用更好,也不太会做一些正常业务之外的事情。现在正在做的,是对境外融入自贸试验区的资金严格管理,严格控制相关账户,资金的用途不能融出用于套利。有在自贸试验区境外借款放在特别账户,只能拿活期,不能做其他用途,而且对资金的用途严格规定只能在区内生产、区内建设或到境外使用。
对于自贸试验区非金融机构的活动,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综合信息监管平台,以有效进行监控。工商、税务、海关、征信的信息如果能够很好地共享,就可以有效甄别出非正常的,或者说其他的商务活动。原先很多的套利是通过贸易实现的,但实际上其他的商务活动和模式都有可能造成这些套利。
此外,严格监测资金的流动,对异常波动要及时处理。
自贸试验区金融管理面临的其他风险包括汇率定价中心移到境外,以及区内外失衡损害实体经济和金融。可能国内很多地区都想搞自贸区,要防止自贸区之间过度竞争。
最后我想说,整个自贸试验区的金融改革若要保障顺利进行,应特别对风险进行分析和管理,做到可测、可控、可承受。关键是要知道发生了什么,如果建立了这样的系统,就可以更大胆地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