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周刊】朱宁教授解析央行大额存单办法
发布时间:2014-06-09 浏览次数:7991次

 6月9日,财新《新世纪》周刊刊登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副院长、金融学教授朱宁的采访报道,对于近日央行将启动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提上日程这一举措,朱宁教授表示,过去七八年利率市场化缓慢调控往前走,就是让银行提前适应,不要等到开放时措手不及。

大额存单箭在弦上

作为最直接的利率市场化工具,美国和日本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作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当前,在经历了余额宝的插曲后,中国也迎来了利率市场化时的重要产品。

央行近日下发《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正式将启动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提上日程。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是指银行为吸收资金发行的,可以在金融市场上流通转让的银行存款凭证,一般为固定利息。简而言之,CD就是可流通的大额协议存款。

《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大额存款凭证属于一般性存款范畴,并将对企业和个人开放,即“在存款类金融机构开立账户的个人投资人和非金融机构投资人”,其中机构包括非金融企业和机关团体。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持有的大额存单在发行人营业网点可以办理提前支取或者赎回,提前支取按照活期利率结算。

上述这条规定是1996央行发布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管理办法》(下称旧《办法》)的重要修改。旧《办法》规定,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不得提前支取。存单到期时,存单持有人只能在原发行银行支取存款。对于这条变化,业内人士表示不解。“对银行来说,推出CD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可锁定存款期限,防范流动性风险。设定可以提前支取,这层意义就没有了。”业内人士称。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关于设置可提前支取规定,要么囿于法律中“存取自由”的规定,要么是顾及到初期CD流动性不好,所以规定可提前支取,“这就又搞成一个不伦不类的创新了。提前支取意味着附加了期限不定的选择权,给定价带来挑战。”

有银行分析师表示,这条规定可能是参考了美国,美国的CD也可以提前支取或赎回,但会有额度较大的惩罚,如五年期CD通常要损失六个月的利息。

一位大行人士表示,银行从去年起就一直在做相关准备工作,但一直不紧不慢,这两个月突然听说要加速,银行这才开始加紧筹备。

筹备提速

近两个月来,央行专门成立了专题小组,召集了包括五大银行和四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共同讨论CD方案。

“两个月前央行还在广泛征求意见,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具体方案。”一位参会的银行人士称。

在额度方面,《征求意见稿》指出,个人最低额度为10万元或等值外币,机构为100万元或等值外币。存单一般是人民币,必要时可以发行美元和欧元等外币存单。在发行渠道方面也采取了电子化方式,即“营业网点、电子银行和人民银行认可的其他渠道”。

存单期限比照存款期限,分为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等档次。利率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两种。固定利率采取票面年化收益率的形式;浮动利率以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为基准;外币浮动利率存单以国际市场具有基准性质的利率为准。“可以是Libor(伦敦同业拆借利率)加点的形式。”银行人士表示。

《征求意见稿》要求,银行发行CD必须提前报备,每年发行人发行前都要在央行备案发行计划,如果计划调整就要重新备案。

近日,央行在2014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指出,将继续推进同业存单发行和交易,探索发行面向企业及个人的CD,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去年以来,央行开会讨论发行CD好几次了,大家心中普遍预期的时间差不多就是现在。”一家股份制银行中层人士表示。

从NCD到CD

在重启CD之前,NCD(同业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已于去年年底抢滩试水。NCD是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全国银行间市场上发行的记账式定期存款凭证,其投资和交易主体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基金管理公司及基金类产品。

2013年12月8日,央行推出《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明确NCD作为一种货币市场工具,以市场化的备案方式发行,定价参照同等期限的Shibor。随即,NCD先后分两批迅速发出,两批十家银行发行NCD总规模达340亿元,期限包括了一个月、三个月和六个月。各银行自行确定每期同业存单的发行金额、期限,但单期发行金额不得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

财新记者在上海清算所统计发现,2014年以来,NCD的发行更加活跃。其中四大国有银行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发了一期NCD,额度从10亿到15亿元不等,总规模已达880亿元。农业银行较为活跃,共发行6期NCD,每期从10亿到15亿元不等。

除四大行外,还有11家中小银行在今年发行了NCD,分别为中信银行、平安银行、浙商银行、北京银行、民生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江苏银行。其中兴业银行最为活跃,今年以来已经发行13期NCD,总规模250亿元。NCD 的近期发行利率普遍在5%到5.5%左右。

随着NCD逐渐成为广泛应用的市场工具,CD的推出变得指日可待。“通过NCD探索提高银行定价能力后,CD的推出才更水到渠成。”一位国开行人士指出。

迈向利率市场化

CD最核心价值无疑是加速利率市场化。

“中国一直在沿着‘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路线推进利率市场化,CD无疑是绝佳的过渡品。”一位香港分析人士称,一旦发行CD,相当于替代了大额定期存款,过去定存利率是管制的,现在允许银行给CD自由定价,相当于放松了定存利率。

“过去七八年利率市场化缓慢调控往前走,就是让银行提前适应,不要等到开放时措手不及。”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表示。

CD推出后,也将给中国的长期利率锚提供一个新选项。利率锚的问题在业内已讨论多年,目前短期利率锚最具参考价值的是Shibor,但长期利率锚尚无基础,有待发展。

香港分析人士认为,CD利率将比较接近五年期国债利率,因为二者都相当于无风险利率。目前五年期国债利率在5.41%。未来究竟国债和CD谁能成为长期利率锚,主要取决于其市场规模和流动性。

关于CD对银行的影响,业内众说纷纭。

一位大行资管部门人士认为,发行CD必然会提高银行的资金成本,短期对银行是利空。香港分析人士则指出,发行CD不会对银行收入产生太大负面影响,因为CD替代的是定期存款,而定期存款现在于银行负债中的比例很少,五年以上定存只有10%左右,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依然是活期存款。

相较微弱的负面影响,CD对银行带来的积极作用则不容忽视。长期来说,CD对银行降低负债管理风险意义重大。

业内人士常调侃“中国没有真正的定期存款”,因为所谓定期存款依然可以随时按活期支取。然而,CD的出现将打破这一困局,真正让银行能够锁死存款期限。尽管这次设置可提前支取的条件,但有银行人士分析称,“应该不会有人以活期利率去提前支取,完全可以在二级市场转让。”

“CD才是正儿八经的固定存款,银行可管理负债期限,想发多久就发多久,大大降低了银行不可预期的流动性风险。”鲁政委表示。

尽管CD的推出乍一看似乎离个人投资者很遥远,但无形中对个人投资者也会产生影响。一旦CD被广泛使用,将对现有的银行理财产品产生替代。“CD只是一种标准化的可流动的理财,而且风险可以进一步降低。”鲁政委说。因此,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和收益率都可能受到冲击。

5月30日,此前发行NCD规模最大的兴业银行在香港发行了第一期CD,侧面表明了对发行CD的支持和热情。对于CD的发行,兴业银行认为:一是可以取得较长期限低成本负债来源,有效满足流动性监管指标;二是使得同业银行对该行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业务;三是此次发行利率属合理偏低水平,对资产负债有利,发挥了示范作用,为后续发行打下良好基础。

“总体而言,大额定期存款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了,下一步如果开放小额存单,影响才会比较大。”曾刚说。

大额存单箭在弦上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