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第一财经日报》刊登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张介的专访报道,张介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参与国际评估工作时接受专访并表示,中国在金融改革之路上加快步调,不必因开放的潜在风险而畏首畏尾,否则将损失大量无形的“机会成本”。
2014年开年不久,中国汇率改革加速推进,助力金融改革获得新发展。
“中国在金融改革之路上加快步调,不必因开放的潜在风险而畏首畏尾,否则将损失大量无形的‘机会成本’。”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张介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如此表述。他同时指出,监管应该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
张介是在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SAIF)参与国际评估工作间隙接受的专访。当被问及“日内波幅扩大后人民币走势何为”时,他表示:“我不认为人民币会过多贬值。”2%的汇率波动区间已经很大,且并不代表人民币必然将按给定区间发展。
第一财经日报:央行将人民币对美元日内波幅扩大至2%,汇率弹性明显加大,你对人民币走势怎么看?
张介:汇率反映的是各国贸易情况,它的波动是常态。人民币在过去五年持续升值,最近却突然贬值,引得众人惊呼诧异。尽管美国利率会慢慢调高,但未来三年之内应该仅是微调。调整幅度过大会产生副作用,而适度上调则可加强美元的国际吸引力。中国经济是出口导向型的,有关方面是希望通过一些修正寻求平衡点。考虑到中国经济实力好,人民币应该不会贬值过多,可能下半年就有所回升。在如此短的时间内,2%的日内波动区间已经很大,但这只是给人民币波动的空间,并不代表人民币必然将按给定区间发展。
日报:上海在建设全球金融中心,香港已经是全球较为成熟的金融中心,两个地方的优势在何处?
张介:香港是领先的金融中心,内地市场则充满潜力。中国市场庞大,但有效的金融市场要完全发挥功用,就必须具备配套条件,如法律制度、信息公开、教育等。此外,要建好国际金融中心,语言非常重要。尽管目前中国人才的英语水平不成问题,但要让国外人士在此环境中完全感觉不到不适,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香港90%人口是华人,但工作语言都是英语,这对于变成国际金融中心非常重要。上海变成中国的金融中心绝对没有问题,但要真正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同纽约、伦敦并驾齐驱,法制、信息公开、语言都是关键因素。我认为,上海急起直追要看上海自身,而不取决于香港。中国若能在上述几个因素做出改善,必定能释放巨大潜力,服务整个国家。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再过10年可能就是世界第一,怎么能没有一个世界级的金融市场来提供支持呢。
日报:据不久前英国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深圳的排名超过了上海,上海需要如何改进?
张介:自贸区最为引人关注的是金融改革,如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资本账户下可兑换等都具有里程碑意义,但具体政策还未完全发挥,各方都在等待。香港几家重大银行都赶赴自贸区开设分行,希望把握大好机会。利率市场化在全球许多经济体皆为正常状况,不过能够迈出这步,就能让上海的基础建设同国际接轨,随后金融产品创新、法律制度等都能由此引入。中国的金融改革步调较慢,但如果能走好,就能发挥许多无形潜力。
日报:你是否看好中国金融领域的改革?
张介:目前正在洽谈的几项开放都十分关键,开放的领域也获得各方共识,但具体如何推进需要仔细斟酌,因为放开容易关上难。不过中国国力强大、人才众多,且开放是普遍国际常规,无需如此担心。毕竟推行的利率市场化只是极为简单、基础的一步,并非要求中国一夜发展成为美国那般拥有复杂多样的衍生品市场。因此中国可以加快开放的步调,金融问题反而会随改革浮出水面。中国很多时候选择缓步前行,以求稳定,但其中损失的机会成本巨大,只是观察不到。尽管适度加快改革步调可能伴随风险,但有高回报,从制造业到服务业,金融市场是众多配套措施的重要一环。只要迈开第一步,就会改变金融界的情绪和标准。
日报:影子银行作为中国金融领域的一大隐患引发多方关注,你对此怎么看?
张介:金融若不纳入监管系统,目前可能看似安全,但有朝一日可能会失控。因此健全金融体系,将影子银行系统纳入正规渠道,最终将大有裨益。不过影子银行也为我们敲响警钟,它是变相的利率市场化,是对当前金融体系的补充。不过将其更加规范化,会使整体运作更为透明。我们要对制度做出调整,将影子银行纳入系统内;监管也要加码,且监管要同时跟上创新产品的步伐。若将现有制度强加在新事物上,可能会产生排异。如果能够整合规范化运行和监管,必定有益于长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