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日报】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五年“建桥” 架通中国与世界
发布时间:2014-04-16 浏览次数:5751次
4月16日,《第一财经日报》·A14版对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建院五年来的成果进行了报道。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五年“建桥” 架通中国与世界
 
在国内众多商学院中,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SAIF)是个特殊的存在。
 
以其对金融领域的专注、教授治校的独特模式,SAIF成长迅猛,并收获学界认可。站在成立五周年的节点,SAIF这一架通中国和海外金融交流桥梁的影响力正在日益彰显。
 
桥梁
 
从建院之初,SAIF便确立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商学院的定位。
 
这所学院起点颇高。五年前,上海市政府出资,SAIF在上海奠定了最早的根基。“金融智库和研究是上海市政府对学院的要求和定位。” SAIF执行院长张春表示。
 
彼时,上海市政府提出将上海建成金融中心的目标,SAIF恰逢其时,恰逢其地。
 
虽然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数十年,但在金融领域研究却难言成功。“在我们实体经济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的金融体系基本上是与世隔绝的。而金融本身又是在经济当中融通性最高的领域。作为全球的第一大经济体,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几乎无话语权,这样的状态是难以为继的,也是需要改变的。” SAIF学术委员会主席(院长)王江对记者这样表示。
 
个头颇高、谈吐温和的王江就任SAIF学术委员会主席(院长)之前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金融讲席教授,并任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金融顾问委员会委员,在理论及金融实务方面均颇有影响力。在他眼里,SAIF应当是一座桥梁,通过引入掌握国外金融体系同时深知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学者,架通中外。
 
位置上,它位于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最前沿的上海,得地利之宜;在设立时间上,中国正处于金融人才极度稀缺的阶段,SAIF可谓占天时之便。“今后的20年将是我们的金融业迎来更大爆发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这不仅仅体现在一个量上而更重要的是一个质上的发展。”王江表示。
 
SAIF幸不辱命。数年间,SAIF已经建立了比较全面的金融研究和教育框架,其开设的金融硕士、金融MBA、金融EMBA、金融博士、金融DBA、高层管理培训等项目得到同行以及学员的广泛认可。
 
SAIF的快速崛起部分得益于其教授治校的模式。尽管依托于上海交通大学,但SAIF作为大学里的“教学特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自治权:教授们在课程制定、学员录取等多个方面具有发言权。这种对接国外的学院管理方式,成为SAIF吸引高质量教学人员的关键。
 
盖楼
 
成长中的中国经济为掌握国际最先进金融理论体系,同时深谙中国本土经济特征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土壤。
 
“相对来看,美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比较完善,留给学者的空间并不大,就像一个高楼已经建成,剩下的则是修修补补。” SAIF EMBA项目主任钱军教授如是说,“而中国的发展则更像是在画蓝图、建高楼,这中间有许多工作是激动人心的。”钱军原系波士顿学院教授,后与其妻子朱蕾博士双双返回中国任教于SAIF,一时传为佳话。
 
对于那些生长于中国、求学和曾在国外工作多年的高金教授,回到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故土难离”。上个世纪80年代初即赴美留学的张春谈及在美国的感受时说,在国外常常梦见小学和初中时候的情形,回国以后方得安心。
 
这些心系中国经济成长的华裔学者构成了SAIF成长最坚实的基础。
 
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和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扩张,针对中高级管理人员的MBA以及EMBA等教育在中国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商学院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谁胜谁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能够吸引高质量的教学人员。
 
“在全世界范围内,在美国高校有终身教职的资深教授都是稀缺的资源,各个商学院对高端教授的争夺非常激烈。”王江告诉记者。
 
“在国外取得金融学终身教职的华裔教授,有大多数回到SAIF担任教职。”张春告诉记者。即便放在全国范围来看,这也是令人吃惊的成就。
 
得益于此,SAIF将自己的教学范围从上海拓展到了北京。去年年底,SAIF正式宣布入驻北京,实现上海和北京校区双联动,旨在逐步覆盖中国金融教育市场,打造全球第一金融学府。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五年“建桥” 架通中国与世界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