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报】朱蕾教授:监管加强 “宝宝”们如何变身
发布时间:2014-04-04 浏览次数:5742次

4月2日,《上海商报》刊登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访问教授朱蕾的时评文章《监管加强 “宝宝”们如何变身》,文章中,朱蕾教授指出,对于“宝宝”们来说,修炼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是第一要务。

监管加强 “宝宝”们如何变身

3月24日,央行明确了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五大监管原则,总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小额便捷支付,二是不允许存在提前支取存款或提前终止服务而仍按原约定期限利率计息或收费标准收费等不合理的合同条款。那么“宝宝”类产品应该如何变身应对呢?

限定小额便捷支付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控制“宝宝”们的规模,规模太大容易引发很多问题,其中首要的潜在问题是挤兑风险。

传统银行和货币基金本身就存在挤兑风险,而互联网传播快、受众广的特点使得余额宝等类型产品扩张飞速,在监管机制并未完善的情况下,“宝宝”类产品规模越来越大,但是本身的风险防范机制尚未建立,一旦有不利的谣言传出,导致投资者信心动摇,同样借助互联网的快速反应特性,快速提现是优点也将变成致命缺点,一旦超过一定额度的账户同时要求提现,发生挤兑现象,整个“宝宝”战线极有可能面临崩溃的风险。

挤兑本身是一种不可预期的风险,而如果“宝宝”们规模成气候了,一旦发生挤兑,引发的波动会更大,所以央行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进行限额也是一种防范未然的措施。

另一方面,虽然目前“宝宝”们对于整个市场利率来说只是沧海一粟,但是由于互联网的快进式发展特点,加之投资者们的盲目性情绪投资,大量资金被吸入其中,“宝宝”们不断壮大就将对整个市场利率产生影响,这个时候再去监管可能就来不及了。

对于“宝宝”们来说,修炼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成为第一要务。

首先,所有“宝宝”类产品应该认清其本质是货币基金,但是其投资过于单一地集中在协议存款上,与一般的货币基金类产品有所差别,利用政策套利的最大风险正是政策变化,央行政策变化,不论是缴纳存款准备金,还是不允许提前支取,不论是收益率可能降低还是风险增加都将影响到“宝宝”们的未来。

其次,货币基金本身拥有较多的投资方向,那么“宝宝”们经过这一劫或许可以更加理性地做一只正常的货币基金,通过债券组合等其他方向的投资打破当前格局,而不是“单恋一枝花”。

再有,尽管余额宝一再声明自己通过大数据的创意管理增加流通性的方式,基本不需要动用协议存款,但是究竟如何创新?有没有一套风控机制?一旦价格跌到一定地步,是不是有准备金来进行弥补和风险控制?是否能公开投资方向及风险级别,让投资者明确风险?

最后,“宝宝”们的投资者教育做得不够,各种广告中只提及收益率很高,背后究竟有多大的风险则“隐”而不发。尽管目前投资者很受益,但是投资者本来应该获得的风险提示却远远少于收益提示,这种行为目前可能会赚得大家欢心,一旦有了谣言或者收益率变化,带来双方的损失则不可预期。

尽管银行对“宝宝”们感觉不是很爽,纷纷降低余额宝转账上限,并且模仿“宝宝”推出类似的理财产品,但却不及“宝宝”们。

首先,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各有优势,如果有效合作,有望达成双赢格局。互联网企业的客户资源和客户信息以及大数据的技术是其优势,而银行的存款客户信息充足是银行的优势,如果这两部分资源可以互相结合,这样形成的一张大网其实能够为广大消费者和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方便。

再者,尽管互联网金融创新在某些方面形成了与传统银行的不公平竞争,监管部门现在的方向在于控制,但是给传统银行和企业进行松绑是另外一个方向,这样更有利于竞争优化,也更有利于双方面合作。

而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拉近了普通人与金融投资的距离。如果能够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使更多普通人理性地参与到金融大市场里面,有利于促进市场流动性,将使得整个体系更加健康。

总体来说,合作应建立在公平、平等的基础上,若能尽快跟进监管,平衡双方,让市场来决定,不管是公平竞争还是平等合作都是合理的选择。

监管加强 “宝宝”们如何变身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