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费方域教授谈上海自贸区与金融改革
发布时间:2014-03-31 浏览次数:5585次

3月29日,《解放日报》刊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费方域教授的采访报道,采访中费方域教授提到,上海借助国家金融改革的机遇,而国家金融主管部门也需要一块试验田。这块试验田,既要与国际通行规则匹配,又要和全国金融改革目标相匹配,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好可同时满足。

共同打造“一部热播连续剧”——从金融改革试验看部市合作创新探索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是一出重头戏,备受关注。

金融改革具有全国一盘棋的特点。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的部署下,上海市政府支持配合,多方共同推进,自贸区金融“大戏”精彩连连,所试验的,即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试验区刚成立,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马上推出了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的 “银八条”、“证五条”、“保八条”。不约而同,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将试验区作为简政放权的全新金融监管模式的试点。通过减少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释放金融创新活力,在金融市场准入方面,实现对内对外平等开放。

去年12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30条”意见,勾勒出自贸区资本账户可兑换、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等四方面的蓝图。“一行三会”加起来共“51条”意见,为自贸试验区奠定了金融创新的基石。

“上海借助国家金融改革的机遇,而国家金融主管部门也需要一块试验田。这块试验田,既要与国际通行规则匹配,又要和全国金融改革目标相匹配,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好可同时满足。”上海交大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费方域如是说。

为了形成金融改革的合力,中央部委与上海强化“部市合作”,互动频繁。今年1月,上海自贸区金融工作协调推进小组成立,小组成员包括央行上海总部、上海银监局、上海证监局、上海保监局、外汇局上海市分局负责人,也包括市金融办、市发改委、市商务委等十多个上海委办负责人。这一机制,让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的推进更加顺畅。

2月18日至2月28日的短短10天内,自贸试验区5项金融细则接连落地。

“上海市支付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实施细则,让个人在跨境网络购物中可以实现人民币支付和交易,境外商户直接收取人民币,避免了货币兑换成本和风险。

“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实施细则,扩大了人民币跨境使用范围,允许个人办理经常项下和直接投资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细则也具体规定了试验区人民币境外借款、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等业务操作,为企业提供了全新资金工具。

“放开小额外币存款上限”实施细则,让上海自贸试验区先于全国实现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并将为全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积累经验。

“外汇管理支持自贸区建设”实施细则,标志着资本项目可兑换在自贸试验区正式启动,这有利于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转变,也让试验区内企业和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便利程度显著提高。此外,“做好自贸区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细则也一并发布。

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央行上海分行行长张新表示:“上海不靠要优惠性的政策来吸引全国性资源要素,而是要率先探索一条科学发展、制度创新之路,为全国经济金融发展做贡献,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这也是上海市委市政府一贯的思路,我们金融管理部门也秉承这一理念。”

央行上海总部调研部研究员顾铭德表示,自贸试验区的金融改革就是风向标,试验区推了,在全国其他地区铺开就为时不远了。

自贸试验区的金融改革,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产生了协同并进的效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晓菊表示:“央行金融细则的落地,将有力促进人民币跨境支付和全球总部经济在上海发展。上海计划在2015年建立全球人民币创新、交易、清算和定价四个中心,自贸试验区的实践意义重大。”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常将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比做“一部热播的连续剧”。半年时间里,首季上映,影响深远。而市场热切期盼着,“一行”有了首批细则,“三会”金融监管部门的细则,也尽快公布。

自贸试验区的金融改革,为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推动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在全球市场配置资源,打造一个动力澎湃的发动机。

共同打造“一部热播连续剧”——从金融改革试验看部市合作创新探索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