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上海金融报》刊登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吴飞教授的采访报道,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吴飞教授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确立多元化投融资主体,财政引导、民营资金参与的投融资方式,可以发展市政债作为主要融资工具。
"三个1亿人"细化新型城镇化路径 智慧城市发展战略高峰论坛在沪举行
近日,由上海元亨祥股权投资基金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亚太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智慧城市发展战略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这意味着政府定下了一个可考核的目标,而且是必须要完成的目标。城镇化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解决"三个1亿人"的城镇化方案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是巨大的动力。
盘古智库理事长、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认为,提出"三个1亿人",表明未来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更加细化,政府在自加压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核心是公平理念,公平的背后需要制度改革和完善,要解决的是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姚景源表示,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发展中最波澜壮阔的就是城镇化。扩大内需的关键在城镇化,根据宏观经济理论,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但是,过去30年中,中国城镇化增速落后于工业化增速。虽然2013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3.7%,但这是以常住人口为标准计算出来,里面包括2.6亿农民工,绝大多数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没有享受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如果把这2亿多农民工扣除,中国真正的城镇化率仅略高于35%,大大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虽然有差距,但城镇化率低也意味着未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中国城乡人均收入比为3∶1,未来每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实实在在地增长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每年有上千万的农民成为市民,意味着每年有上千万人的收入增长3倍;同时,目前城乡间消费比大概为3∶1,城镇化率增长1个百分点,也意味着消费扩大3倍。"姚景源表示。
对于如何发展新型城镇化,易鹏指出,城镇化建设要"四化"同步,其中关键的是信息化,智慧城市是"四化"同步的抓手。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产业是新经济的代表,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有助于城镇化发展从速度型转变为质量型,以物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姚景源认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搞好城镇化,要夯实农业基础。一个社会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取决于第一产业的劳动增长率。目前,中国农业基础还是很薄弱,中国粮食虽然取得了连续10年的丰收,但主要原因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同时,我国的农业成产成本仍然远高于国际生产成本。此外,姚景源还指出,"中国的城镇化建设缺少文化元素,城镇化建设雷同,都是高楼大厦、玻璃幕墙,使人回到故乡也没有乡愁,找不到故乡的感觉,站在欧洲的小城镇,能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当地的历史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钱从哪里来,是困扰地方政府的一个难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副教授吴飞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确立多元化投融资主体,财政引导、民营资金参与的投融资方式,可以发展市政债作为主要融资工具。市政债信息公开、债务透明;阳光化、规范化地方政府举债;期限多样化,减少期限错配;直接融资,融资成本低,减少利率错配;筹资来源渠道多样,扩大社会融资总量。目前,产业基金投资、BT(建设-转让)项目是重要的融资方式,定位于智慧城市运营专家的元亨祥基金集团首席执行官程方指出,他们未来将引领社会资本进入城市投资运营所辐射的领域,与地方政府合作投资优质BT项目建设等领域。
"三个1亿人"细化新型城镇化路径 智慧城市发展战略高峰论坛在沪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