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新浪财经发布我院副院长朱宁教授题为《兜底和隐性担保会破坏市场规则》的专栏文章。
兜底和隐性担保会破坏市场规则
2013年货币市场的两次“钱荒”不但让银行,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着实吃了一惊,也让千千万万股民,基民,广大信托产品,理财计划的投资者多多少少有些摸不着头脑:经济很稳定,企业也明明运行好好的,钱怎么一下子会没有了?2014年,还会闹“钱荒”吗?
其实,2013年的两次钱荒,固然都有很强的季节性(季度末和年末资金紧张),和国际经济环境(美国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影响,但其核心,其实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过程中不得不经历的一段转型。
2009年的四万亿刺激政策过后过分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扭曲了资本这一重要生产要素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价格。一方面,大型国有企业利用其优势在流动性泛滥中轻松过上了“钱生钱”的日子;另一方面,广大中小企业发现融资愈来愈难,融资成本也愈来愈高. 金融如何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一经典命题,在现阶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能否给与利率一个准确的判断和定价。
由于国内过去几年大量资金投入太多周期长,回报低的项目,导致企业和银行资产负债表时间期限错配,流动性缺失,这是直接导致钱荒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因为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都习惯了政府为自己不负责任的投资项目和贷款兜底和买单的行为,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企业用越来越离谱的方式进行融资和投资。
这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并间接绑架了中国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
下一阶段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恰恰是要纠正这种错误的预期, 要让企业和金融机构真正为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钱荒”很可能会在2014年甚至今后几年持续下去,直到市场能够充分决定利率,能够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能够左右企业的投资决定。 只有政府和“央妈”的兜底和隐性担保在“钱荒”中退出,才能给市场更大的空间,也才能给所有的市场参与者以更有力的激励和约束。
随着市场对于央行防水和进一步刺激预期的减退,资金的运用会变得越来越合理,钱荒自然而然就会消失,中国金融体系日益积累的风险也才能得以逐步化解。中国老话讲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同样的道理,在金融和资本市场里,其实也完全适用。
随着市场对于“钱荒”预期的建立和央行对“钱荒”的应对更加透明和及时;“钱荒”对市场的负面冲击会逐步减小,而对利率市场化的推动会日见加强。增量资金的合理使用, 既有助于盘活目前错配的存量资金,促进金融风险的化解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又有助于中国经济找到新的增长点,推动中国经济健康稳健的可持续发展。
2014年,“钱荒”可能还会再现,但大家无需过分紧张。
兜底和隐性担保会破坏市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