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SAIF专栏】张春教授:防止人民币汇率短期内大起大落
发布时间:2013-12-27 浏览次数:5663次

12月8日,第47期《中国经济周刊》推出《中国金融改革之路访谈》SAIF专栏之八,我院执行院长张春教授提到,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还有相当长的路,但人民币汇率也不能完全市场化,如果人民币汇率在短期内大起大落,会对经济带来过度冲击。

防止人民币汇率短期内大起大落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该意见要求上海自贸区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着力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深化外汇管理改革。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张春认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还有相当长的路,但人民币汇率也不能完全市场化。张春表示,如果人民币汇率在短期内大起大落,会对经济带来过度冲击。但是中长期汇率应该更多的由市场来决定。

《中国经济周刊》:您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我国目前的汇率机制还将如何继续改革?

张春:对于我们的汇率机制,我们一直将其表述为:“更灵活的市场化的汇率机制”——这代表了我们汇率发展的长期方向。

我个人认为,人民币的汇率不一定需要完全的市场化。汇率有时会受短期因素的影响,如果完全参考国际短期的资金流动标准,汇率短期波动会过大,这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汇率不一定必须完全根据短期的资本流动方向来确定。

但总体看来,中国的汇率还是管得过多,还应该继续放开。目前我国实行有浮动的外汇管制。名义上人民币的汇率主要通过每天的银行间市场和汇兑情况,以及人民币对央行圈定的一揽子货币的比价来确定。央行在每个工作日公布人民币对主要货币的牌价。但每天定一个中间价,而次日开始的定价与前面一天的收盘价,并不连续。前一天如果涨幅很大,第二天可能又会压倒重来。虽然央行对此有更大的调控余地,但从市场化的角度来说,这并没有反映人民币的真实汇率,所以这个定价制度应该逐渐取消。

总之,完善中国汇率制度还有相当长远的路要走,但也不能完全市场化。需要防范国际短期的流动资本对我国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既要继续放开,同时也不能完全市场化。要做到这样需要具体关注哪些方面,您如何看汇率改革的节奏、路径与风险?

张春:目前,人民币的价值逐步趋向于均衡,因此开放的力度可以稍微大一点。以前是怕汇率升,现在,又怕它跌,这个担忧是没有必要的。其实,政府和老百姓都应认识到,从中长期来看对名义汇率控制过多的话,是不一定有效的,所以也应该更加放开。

例如,前些年人民币有升值的趋势,如果硬不让人民币升值的话,便会导致通货膨胀。原因是如果人民币不升值,我们贸易顺差就会很厉害,为防止人民币升值,央行会增发人民币购买多余的外汇,会导致货币超发,由此带来通货膨胀。此外,人民币不升值,如石油一类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会传导到国内市场,这也会导致输入性通货膨胀。

因此控制汇率,在短期内可以有效防止汇率波动对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但中长期则会带来通胀,最终还是会对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中国经济周刊》:您认为中国经济转型和汇率改革之间有什么关系?

张春:人民币升值和中国经济转型是有很大的关系,以前中国主要是靠廉价劳动力、低汇率,来保持中国的经济增长。长远来看,这样的发展模式必将被淘汰。

如上所述,即使国家保持名义汇率不变,通胀上升后真实汇率也会上升,出口也会减少,这会逼着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做经济转型。就是说中国不能再靠传统的方法——廉价劳动力、低汇率来保持经济增长了,必须去做一些真正的转型,改变此前过度依赖外贸的经济增长模式。汇率的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的经济转型。当然我也不赞成让人民币在短期内大起大落,这也没有必要,这对中国的短期经济会带来过度冲击,但是中长期汇率还是应该要放开,也是管不住的,应该更多的由市场来决定。

防止人民币汇率短期内大起大落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