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SAIF专栏】严弘教授:健全资本市场需要提高企业违规成本
发布时间:2013-11-27 浏览次数:5509次

10月21日,第40期《中国经济周刊》推出《中国金融改革之路访谈》SAIF专栏之四,我院严弘教授提出,如果不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监管,仅仅对企业融资或IPO进行限制,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就无从谈起。

健全资本市场需要提高企业违规成本

在国内一些金融市场上,部分企业为了圈钱而发股票、发债券的现象,表明了我们资本市场仍不健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严弘认为,我国资本市场的违规成本太低是过去十年经济飞速发展,而股市大起大落的原因所在。如果不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监管,仅仅对企业融资或IPO进行限制,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就无从谈起。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的扩容已进入冲刺阶段。市场人士关于转板(从挂牌新三板到主板上市)等交易机制的讨论颇多,有人担忧这一机制的确立,会成为企业绕道上市的“绿色通道”,对此您怎么看?

严弘:目前我们IPO上市过程存在很多垢病,最主要是市场秩序问题。真正有效的审批过程,就是要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真正对投资者负责。

要真正提高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首先是要求信息的准确披露,此外是对市场的违规操纵应予以严厉打击。目前我们市场的违规成本太低,导致谁都敢去违规。这也就是过去十年经济飞速发展,而股市大起大落的原因所在。倘若这些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即使是新三板扩容发展,也将产生与主板市场类似的违规问题,最终恐导致市场萧条。

《中国经济周刊》:和较为成熟的市场相比,除了不健全的证券市场,我国债券市场有哪些方面尚需完善?您如何评价中国债券市场的地位?

严弘:实际上,我们的民营企业通过银行信贷融资的渠道并不通畅,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存在。因此债券市场进一步发展对于民营企业尤其中小型企业很重要。中国债券市场的地位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现在中国债券市场绝大部分是政府债券和央行票据,其次是企业债和金融债,真正由中小企业发行的公司债券大概只占整个债券市场的2%,这个比例很小。

中国债券市场如果要做大规模,首先需要资产证券化,比如资产证券化中小企业私募债,又比如房地产债务的资产证券化,还有银行贷款的资产证券化,这既有利于银行体系减压和分散风险,也为证券市场提供了一些新的产品。其次,针对债券市场特别是银行间市场而言,交易机制改革和市场参与者多元化,都会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机制的完善。

如果做到上述两点,债券和证券市场都将迎来快速成长,而更丰富的金融产品也会使得整个市场定价更精准,从而使投资者获得与实际所承担的风险相适应的回报。

《中国经济周刊》: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以及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趋势,境内企业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以及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日趋增多,对此应当如何管理或推动?

严弘:境内企业去境外发债的话,没有必要做太多的限制。债权人对于企业在没有破产的情况下是没有控制权的,从原理上来说是企业境外发债没有问题,也没有必要担心的。另一方面,从融资的目的来看,只要不是为了圈钱而发债就不必过份担心。

现在有一些公司发股票、发债券是为了圈钱,这不是一个健康的金融市场应起到的作用,也会对投资者造成损害。圈钱本身就表明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因而要治理完善资本市场这个“本”,而不是融资这个“标”。假如外国人愿意给你钱去发展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中国企业到海外发债并不是需要担心的事,之前大多房地产企业在境内借不到钱的时候就有去香港或国外发债的先例。

而境外企业到中国来发债,也是有意义的,它提供了不同的投资渠道,有助于国内投资者分散投资风险,只要境外企业满足信息披露的要求,投资者可以通过对比境内外企业寻找更好的投资机会。

健全资本市场需要提高企业违规成本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