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高校为自贸区建设“量身定制”协同研究
发布时间:2013-11-19 浏览次数:5598次

11月12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办,我院和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研究室潘英丽工作室承办的“自贸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专题研讨会”在我校徐汇校区成功举行。新华社对此进行了报道。

上海高校为自贸区建设“量身定制”协同研究

由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共同发起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拟从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金融体系稳定性等三个方向,中国资本帐户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和国际货币体系等研究平台,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所面临的重大金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不管是人民币国际化还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最终目标是把中国建成金融强国。而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一个突破点。”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潘英丽认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试验和推广复制,一方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另外一方面促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具体来说,在自贸试验区探索,一是打造中国资本输出的服务平台,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开放吸收国际一流的企业总部落户上海,二是探索培育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体系,三是探索更完善的立法、司法、执法体系保护金融市场参与者利益,四是探索进一步进行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监控。

“如何在有范围的经济体量内实现金融的自由化,经济的扩大开放,具有一些不确定性,需要不断探索实践来解决。”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严弘认为,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探索,可以推动监管部门服务意识的进一步增强,有利于多种形态市场的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剑平认为,目前金融、资本、信息三者结合起来,流转速度非常快。这当中形成了区内和区外流动速度是不一致的问题。“实际上,经济发展不仅要做到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还要注意流转速度的合理配置。”丁剑平说,自由贸易区的可推广,可复制的前提,在于境内的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提高包括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要素的利用率和流转速度。

据介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于2012年9月正式挂牌。旨在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个具有国际一流研究水平的,集高端研究、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于一体,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效应的,开放式的国家级金融智库。

上海高校为自贸区建设“量身定制”协同研究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