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朱宁教授:席勒的学术贡献和人格魅力
发布时间:2013-10-23 浏览次数:5693次

10月23日,《东方早报》刊登我院副院长朱宁教授题为《席勒的学术贡献和人格魅力》的专栏文章。朱宁教授在文章中描述了曾是其博导的诺奖获得者——席勒教授,在资产定价理论的实证分析和行为金融等领域的突出贡献,以及他深刻影响朱宁教授的人格魅力。

席勒的学术贡献和人格魅力

我在耶鲁大学攻读金融学博士时的导师、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席勒与其他两人共享了201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消息传来,在他从事研究的行为金融领域和任教的耶鲁大学, 自然激起了一轮不小的震动。
  
席勒虽然因“资产定价理论的实证分析”获奖,但业内同仁大多认为,他的获奖是因为他对行为金融领域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我在十年前经常有机会和席勒教授讨论研究,印象最深的是,他总是谦虚地说,“我的想法是非常简单的”。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就通过对美国股市估值水平在长期的巨大波动的分析,对当时主导金融研究的“有效市场假说”(这也是另一位这次获奖的教授尤金·法玛的贡献)进行质疑。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因为证券价格可以迅速、全面、准确地体现市场中关于估值的信息,股票的真正价值在短期内极难预测,因而市场是有效的。
  
但席勒指出,在美国,乃至其他各国股票市场,都经常出现市场估值水平在几年里先是上涨200%而后又下跌70%的巨幅波动现象。这种现象很难用市场有效假说理论解释,因为很难理解为什么投资者会对同一资产的估值,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给出如此不同的判断。
  
根据这种发现,席勒认为,人类的心理和决策过程中的“动物精神”,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何股票市场经常出现泡沫和泡沫破裂的现象。他对20世纪末美国互联网泡沫的准确预测,还为他赢得了“泡沫先生”的声誉。20年过去了,席勒当时还是一个孤独的质疑者,现在转而成为经济学界思考的主流。
  
席勒更为社会所了解和尊重的一项成果,是他对房地产价格的研究和判断。他是最早提出美国早期常用的以新房售价计算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方法的错误和局限性的学者之一。通过身体力行地以现有房屋重复销售价格编制指数并计算房地产价格,席勒和研究合作者共同开发了凯斯-席勒指数。这一指数不但成为在美国乃至全球房地产和金融市场有重大影响力的指数,还为席勒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和学术信心,进而令他预测了美国房地产市场2005-2007年的泡沫。
  
根据他们对美国一百多年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的研究,席勒得出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从长期历史数据看,美国过去100年历史里的房价升值速度,只不过与该国的通货膨胀速度相当。从这个意义讲,房地产作为一种资产类别,不一定像股票那样具有跑赢通货膨胀获得超额收益的吸引力,也不值得投资者和居民大比例投资。
  
与此同时,他也提出,无论房地产还是资本市场,一种资产的价格不可能长期偏离这一资产的长期平均收益水平,如果大幅超过,就会引发资产泡沫。基于对美国房地产价格和租金比例、房地产价格和居民收入比例的历史数据的分析,席勒从2005年起,就认为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泡沫阶段。
  
对席勒的观点,北美也曾存在不少质疑。因为他从2005年就认为美国房地产市场估值过高,但2005年至2007年,美国的房价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上涨。对这一点,席勒反复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到,资产价值严重偏离基本面,就一定会形成泡沫,但并不能保证泡沫在短时间内破裂。他同时提到,每次泡沫都是在投资者抛开基本经济原理和投资理念的前提下形成的,而每次泡沫的破裂都无一例外地证明了经济和金融规律的普遍性。
  
我们也曾多次谈起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席勒在几年前访问中国时就表示,中国的房地产价格,不论从房价对居民收入的比例、房价对房租的比例,还是从国际的横向比较、历史的纵向比较看,都处于相当高的水平,有形成泡沫的趋势。
 
至于房地产泡沫什么时候会破裂,席勒说:“必须承认,很少有泡沫是在我发现后就马上破裂的,有的泡沫会持续很长时间,尤其是房地产泡沫,因为缺乏卖空机制、高额交易成本和资本流动限制,房地产泡沫往往会持续很长时间。”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两人都有一个简单的信念:“是泡沫, 就一定会破裂的。”
  
除学术成就外,席勒教授还有三个特质,让作为学生的我印象颇深。
  
首先,他对泡沫的研究,不局限在书斋。他在过去十年里以每两年一本新书的速度笔耕,并在众多论坛和媒体活动上积极发言,希望让自己的学术思想根植在大众心中。在他看来,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让全社会对经济和金融的运行有更清晰的了解和更科学的评价。
  
正是在导师的鼓励和督促下,我撰写了关于行为金融的一本新书。在这本书即将出版之际,席勒教授不但欣然写了序言,还在其中对我在“行为金融这一革命性的领域”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甚至对于书名,席勒也多次和我写邮件探讨。他说:“《投资者的敌人》简单明了而且引人思考,我看值得考虑,如果投资者都能知道自己的敌人是谁的话,经济里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泡沫了。”

其次,我很敬佩他对各种各样的经济现象都有特别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入学时,他已经快60岁了,但他对各个话题,包括中国的房地产和资本市场,一直保持非常强的好奇心。讲到房地产、资本市场的历史规律、心理学甚至天文学等话题,他引用的往往不是经济学论文, 而是数年甚至数十年前的历史传记、报章杂文,乃至德文原著。知识面之广,让人钦佩。

最后,正是这种持久的、不计功利的好奇心,推动了席勒在过去几十年不停地探寻经济和金融研究的崭新领域。他的想法从来不受主流经济学和现成理论的影响,他一直教育我们,不要受到现有理论的束缚,要从一个我们认为正确的角度,而非从现成理论来看待问题。我觉得,正因为这种精神,他才提出了对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过度波动的看法,对整个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由于人类行为的一些复杂因素所导致资产定价的现象给出了解释,从而开创了行为金融这一领域。

倏然一晃,离开耶鲁已经十年。获悉席勒得奖,激动之余,给导师发去贺信,恭喜他获得诺奖,赞赏他的学术成就,也邀请他再次访问中国。两天过去了,终于收到回信,是熟悉而简单的两个字:“谢谢!”

席勒的学术贡献和人格魅力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