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日报-SAIF专栏(九)】吴国俊教授:建立更开放自由的金融框架
发布时间:2013-07-25 浏览次数:5702次

7月25日,《第一财经日报》推出SAIF专栏“中国金融改革十问”(九),谈及金融机构“走出去”,吴国俊教授认为,在国内市场能生存下来的机构,到世界上的大多数市场都会是有竞争力的。

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吴国俊:建立更开放自由的金融框架

“提高金融机构经营理念和经营能力的核心,是先让国内市场真正地竞争起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吴国俊表示,在国内市场能生存下来的机构,到世界上的大多数市场都会是有竞争力的。

第一财经日报:如何评价目前金融机构“走出去”的现状?“走出去”战略应该如何布局?

吴国俊:一些国有大行的海外业务,与其本身的银行体量非常不匹配。这些银行首先应该从主观意愿上有“走出去”的意愿和规划,需要先练好内功,能够在某一个市场上,从资本金、产品设计、市场影响、品牌建设、服务、IT技术、人力等多方面与其他境外银行竞争,把银行做成真正有开拓性的银行。

提高金融机构经营理念和经营能力的核心,是先让国内市场真正地竞争,就像好身体是要锻炼出来的一样。在国内市场能生存下来的机构,到世界上的大多数市场都会是有竞争力的。

日报:所以金融机构“走出去”的症结核心是自身理念和经营的问题?是先练好内功?

吴国俊:对,我觉得“走出去”本身并不是大事情,如果能先把大事情和制度框架做好,“走出去”不会是问题,所以关键还是需要推动改革。银行牌照本身的稀缺性和价值就说明了这个行业竞争不充分,不充分就有垄断带来的利润,那么已经进入者在国内生存得还不错,就会失去走出国门寻找蓝海的动力。

要打破对国有银行和整个行业竞争态势的保护,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银行牌照不值钱,其实在大多数国家,满足条件的申请者在任何时候都能申请到银行牌照,所以每年都有人申请银行牌照,每年也都有银行倒闭,这是一个均衡的过程。

日报:伴随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以及人民币“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金融机构应该如何更好地把握机遇?

吴国俊:金融机构“走出去”肯定是个较辛苦的过程,海外市场并不是那么简单、稳赚钱的市场,中国的金融机构必须能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生存下去。

我觉得国有大行这样的机构,只要在公司治理上合理,又有主观意愿要走出去发展,是有很多机遇的。比如,中国现在有很多“走出去”的企业,不只是国企,还有发展规模很大的民营企业,银行走出去服务这些企业是有很多机会的,虽然会面临外企银行的竞争,但中资银行服务中国企业本身是有优势的。

日报:在你看来,利率市场化进程应如何进一步推进?

吴国俊:利率市场化就是自由市场的定价,现在很多金融产品还没有形成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参与者还没有到一个公平参与的程度,所以导致价格不一定是真实的。所以,允许利率市场化肯定是一件好事。

监管部门对于利率市场化的担忧可能主要与违约或信贷风险有关,在我看来,利率价格可以自由定,只要制定程序和信息披露是完整的,应允许在法律框架内违约。至于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能否经受住考验,我觉得,有银行倒闭反而说明这个市场正趋于更加正常化。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